國貨美妝上市公司誰最重視研發?
在國貨美妝市場蓬勃發展的當下,各品牌在競爭賽道上各顯神通。有的全力鋪營銷,試圖搶占消費者心智;有的埋頭搞研發,期望用產品力說話。從 2024 年報數據中的銷售費用與研發投入比,便能一窺各公司對研發的重視程度。
在國貨美妝的"花錢賬本"上,各家的算盤打得可謂天差地別。毛戈平以59.5倍的銷售費用與研發投入比,成了"營銷狂奔、研發慢行"的顯眼包。2024年它營收從28.86億沖到38.85億,漲幅34.6%的背后,是銷售開支從14.12億飆到19.04億,幾乎吞掉半壁江山——光營銷推廣就砸了8.67億,同比猛增超55%。反觀研發,全年僅花3231萬,占營收的0.83%,多年來始終在1%以下徘徊,產品還多靠ODM供應商"代工"。這般操作雖撐出84.4%的高毛利率,卻也難逃"重吆喝、輕內核"的吐槽。
水羊股份以25.3倍的比值緊隨其后,只是這"砸錢換增長"的劇本沒按預期上演。2024年它營收42.37億,同比微降5.69%,歸母凈利潤更暴跌62.63%至1.10億。20.79億的銷售費用,是8217.55萬研發投入的25倍。為了"高端化、全球化"的野心,它接連收購海外高端品牌,市場投入毫不手軟,奈何國內美妝賽道卷成紅海,不少投入打了水漂,凈利潤被啃得只剩骨頭。
珀萊雅24.53倍的比值里,藏著"營銷研發齊步走"的小心思。2024年它在市場上動作不斷,銷售費用水漲船高,但研發也沒掉隊——2023年研發投入1.74億,同比增35.59%,一邊靠營銷聲量圈粉,一邊用產品創新挖護城河,在功效研究上死磕,想靠差異化在混戰中殺出一條路。
上美股份21.93倍的比值,藏著"全品類撒網"的布局。它在市場推廣上花樣百出,線上線下齊吆喝,同時也在護膚、母嬰等賽道默默搞研發,試圖用多品類矩陣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巨子生物18.77倍的比值,則是功效護膚賽道的"廣告+技術"雙拼:一邊砸錢讓產品刷足存在感,一邊深耕重組膠原蛋白技術,靠核心成分給產品"加料"。
上海家化14.78倍的比值里,藏著老品牌的新玩法。它既給經典品牌續力吆喝,也給新品牌搭臺唱戲,研發端則深挖中國草本寶藏,用現代科技給傳統成分"賦能",想在新老碰撞中找到平衡。
到了貝泰妮(8.51倍)、華熙生物(5.28倍)、錦波生物(2.1倍)這里,比值終于跌進個位數,研發的權重肉眼可見地上升。貝泰妮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率4.97%,死磕敏感肌研究;華熙生物靠著透明質酸技術老底,一邊擴寬醫美、護膚賽道,一邊給研發持續"充值";錦波生物則一門心思撲在重組膠原蛋白上,研發投入實實在在撐起了產品競爭力。
最特立獨行的當屬愛美客,0.91倍的比值堪稱行業清流——銷售費用竟比研發投入還少,妥妥的"技術為王"。在醫美賽道里,它靠硬研發啃下一個個創新產品,硬生生在競爭中拼出"技術咖"人設。
渠道選擇上,珀萊雅、上美股份、水羊股份堪稱"線上狂魔",線上營收占比超90%,直播間、電商平臺成了它們的主戰場;而拉芳家化70.11%的營收靠經銷商,走出了另一條"線下深耕"的路子。賽道上更是百花齊放:有的靠彩妝潮流吸睛,有的靠醫美功效圈粉,各家都在忙著給消費者"定制"心動理由。
說到底,國貨美妝的"花錢哲學"正在分化:有的沉迷營銷帶來的短期熱鬧,有的則在研發的慢賽道上默默蓄力。只是消費者早已過了"看廣告下單"的階段,對功效、品質的要求越來越刁。或許未來能笑到最后的,正是那些既能吆喝得響亮,更能把研發做到骨子里的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