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年盛夏,安徽桐城的張府,在烈日的炙烤下一隊官兵如狼似虎般闖入,翻箱倒柜,掘地三尺。
79歲的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清廉名聲響徹朝野,卻在此刻面臨抄家之禍。
官兵從地窖中搜出15000兩白銀,領隊的欽差德保冷笑,認定抓住了這位“清官”的把柄。但當一本賬冊呈到乾隆皇帝面前時,這位多疑的帝王卻臉色驟變,抄家風波也隨之急轉直下。
這15000兩白銀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為何讓不可一世的乾隆帝啞口無言?
一、書香世家到三朝元老:張廷玉的榮耀之路
1672年張廷玉生于安徽桐城,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張英是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以清正嚴謹聞名。
在家學淵源下,張廷玉自幼聰穎,4歲熟讀《論語》,8歲能賦詩,深受父親栽培。在《清史稿》中曾這樣描述:
“張廷玉,字衡臣,桐城人,父英,康熙朝大學士。廷玉幼承家學,敏而好學,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8歲的他一舉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正式踏入仕途。
在康熙朝,張廷玉以才華和勤勉嶄露頭角,他歷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尤以整治官場弊端著稱。
他還參與編纂《親征平定朔北方略》,展現了深厚的史學功底。
到了雍正朝,張廷玉迎來仕途巔峰,雍正帝對他信任有加,稱其為“股肱之臣”,幾乎所有重要詔書、圣諭都出自他手。
他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
雍正七年(1729年),軍機處設立,張廷玉親手制定規章,使其成為清朝高效運轉的核心機構。
雍正臨終前,將張廷玉列為顧命大臣,并賜予配享太廟的殊榮——這是清朝漢臣從未有過的至高榮譽,整個清朝,僅張廷玉一人獲此恩寵。
不過如此顯赫的地位,也為他日后的風波埋下隱患。
乾隆繼位后,張廷玉繼續身居要職,但年輕氣盛的乾隆渴望樹立權威,年近七旬的張廷玉行事穩健,與新帝風格漸生分歧。
君臣之間的微妙嫌隙,開始悄然滋生。
二、君臣嫌隙初現:退休之爭的火藥味
乾隆十三年(1748年),76歲的張廷玉身心俱疲,繁重的政務和朝堂的復雜博弈,讓他深感力不從心。
他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深知在新帝銳意進取的背景下,自己若繼續留在朝中,稍有不慎便可能晚節不保。
于是,他鼓起勇氣,向乾隆提出退休請求,希望告老還鄉,保全一生清譽。
乾隆聽聞此請,頗為不悅,在他看來,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又蒙雍正遺命配享太廟,此時求退是對皇恩的辜負,也是對新帝權威的挑戰。在《清代皇帝傳略》中曾這樣記載乾隆的態度:
“張廷玉乞休,帝甚不悅,謂其負先帝厚恩,且配享太廟之臣不應歸田。”
乾隆以諸葛亮“鞠躬盡瘁”為典,責問:
“武侯尚能死而后已,卿何以求退?”
張廷玉則引經據典,稱宋明兩朝配享太廟的臣子也有退休先例,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自己年近八旬,理應退隱。
這場爭論針鋒相對,火藥味十足。
乾隆將張廷玉的請求視為不忠,張廷玉則認為自己年老體衰,退隱合情合理,最終,乾隆態度強硬,斷然拒絕。
張廷玉無奈,只得繼續留任,但君臣之間的裂痕已難以掩蓋。
次年,他再次提出退休,言辭懇切,甚至表示愿在乾隆南巡時于江寧迎駕,以示忠誠,或許被其誠意打動,乾隆終于松口,準其退休,并賜詩三章,表彰其功績。
但張廷玉心中仍有一個隱憂——雍正賜予的配享太廟殊榮,他擔心乾隆會借機剝奪這一至高榮譽,于是大膽請求乾隆立字為據。
此舉徹底觸怒乾隆,他認為張廷玉居功自傲,且對自己不信任。
更為火上澆油的是,張廷玉未親自入宮謝恩,僅派次子代行,乾隆斥其“大不敬”,當即剝奪其伯爵爵位,并一度取消其配享太廟的資格。
張廷玉惶恐入宮請罪,試圖挽回局面,但君臣嫌隙已深,難以修復。
三、抄家風暴來襲:15000兩白銀的驚人發現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場更大的危機席卷而來。
張廷玉的親家朱荃,時任四川學政,被查出隱瞞母喪、收受賄賂、販賣科舉試題的重罪。
在清朝,隱瞞母喪違反禮教,收受賄賂更是觸碰了乾隆反腐的底線。
朱荃畏罪自殺,但乾隆并未就此罷休,他將矛頭指向張廷玉,指責其與朱荃結黨營私,包庇貪腐,試圖借機打壓這位前朝重臣。
乾隆當即下令抄查張廷玉府邸,派內務府大臣德保率數百名官兵,直奔桐城張府。
那是一個酷熱的夏日午后,蟬鳴聲中,張府大門被猛然撞開,官兵如潮水般涌入,開始翻箱倒柜。
張廷玉雖年近八旬,仍保持鎮定,恭敬接旨,將歷年皇帝賞賜的字畫、珠寶等交出。但欽差大臣德保奉密旨要找出貪腐證據,搜查愈發嚴苛。
在西廂地窖的暗格中,官兵發現了數十個大銀錠,清點后共計15000兩白銀,這一發現讓德保喜出望外。
在當時,普通百姓一年收入不過數兩銀子,15000兩堪稱天文數字,德保冷笑著質問:
“張大人,這么多銀子,你如何解釋?”
他以為抓住了鐵證,立即將銀兩和張廷玉押往京城,向乾隆邀功。
張廷玉卻神色從容,緩緩說道:
“此銀皆有來路,請大人細查暗格,應有一本賬冊。”
官兵果然找出一本陳舊賬冊,德保翻閱后,臉色逐漸凝重。賬冊詳細記錄了每筆銀子的來源:康熙賞賜3000兩,雍正賞賜8000兩,家族田產收入4000兩,無一筆來路不明。
德保意識到,這不僅不是罪證,反而證明了張廷玉的清廉。
四、賬本真相大白:乾隆的尷尬與妥協
德保連夜進京,將賬冊和15000兩白銀呈到乾隆面前,乾隆初見白銀,頗為得意,以為自己終于抓住了張廷玉的把柄,冷笑道:
“這就是所謂清官?15000兩白銀,看他如何狡辯!”
然而,當他翻開賬冊,逐頁細讀,臉色卻由得意轉為震驚,再到陰沉。
賬冊上,每一筆銀兩的來源都清清楚楚,多數為康熙、雍正時期的賞賜,其余為家族合法收入。
更令人動容的是,張廷玉用這些銀兩賑災濟貧,資助桐城水災災民、設立善堂救助孤寡。在《清史稿》中曾這樣描述:
“廷玉為官五十余年,家無余財,所得皆皇恩賜予,賬冊明晰,無一不法。”
乾隆看著賬冊,心中五味雜陳,既敬佩張廷玉的清廉,又為自己貿然抄家的舉動感到懊悔。
朝野上下已開始議論,稱“三朝忠臣蒙受不白之冤”,乾隆深知,若繼續追究,不僅找不到罪證,反而會讓自己背上迫害忠臣的罵名,動搖統治根基。
經過權衡,他決定息事寧人,下旨歸還張府財物,并申斥德保“誤解圣意”,乾隆對張廷玉說:
“卿一生清廉,朕誤聽讒言,錯怪了卿。”
張廷玉連忙謝恩,但心中明白,自己與乾隆的嫌隙已無法彌合。
五、晚年余波與身后榮耀:張廷玉的最終歸宿
抄家風波平息后,張廷玉聲譽得以保全,但身心俱疲,他更加堅定了退隱決心,回到桐城,過起讀書養性的生活。
他時常回憶仕途崢嶸歲月,感慨世事無常,但他仍心系朝廷,偶爾接待路過官員,詢問京中動態。
可這些舉動卻被曲解為干預朝政,傳到乾隆耳中后,更加深了皇帝的不滿。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病逝,享年84歲,臨終前,他最牽掛的是配享太廟的承諾。
在《雍正傳》中曾這樣記載雍正對張廷玉的評價:
“廷玉忠勤,堪稱國之棟梁,特賜配享太廟,以彰其功。”
乾隆雖對張廷玉晚年多有不滿,但念及雍正遺命及其生前功績,最終下旨準其配享太廟,賜謚號“文和”。
張廷玉成為清朝唯一獲此殊榮的漢臣,其清廉與忠誠傳為佳話。
張廷玉的一生,宛如清朝官場的縮影,他從書香門第起步,憑借才華與謹慎位極人臣,卻在晚年因君臣嫌隙遭遇抄家之禍。
15000兩白銀的賬冊,不僅證明了他的清白,也折射出封建王朝的復雜權力博弈。
參考資料:
1、清史編纂委員會(1914) 《清史稿》 北京:中華書局。(本書詳細記載了張廷玉的生平事跡及清朝官場制度。)
2、許曾重(2010) 《清代皇帝傳略》 北京:人民出版社。(本書詳細描述了乾隆帝的執政風格及其與張廷玉的矛盾。)
3、馮爾康(1995) 《雍正傳》 北京:人民出版社。(本書詳細記載了雍正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及軍機處制度的建立。)
觀點聲明:
本文基于歷史史料撰寫,旨在還原張廷玉被抄家事件真相,展現清朝君臣關系的復雜性。文中所有觀點為筆者整理分析,僅為個人觀點,不構成官方意見。解讀因視角不同而異,歡迎大家閱讀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寶貴意見。
圖片來源聲明: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公開資料,僅用于內容展示與說明,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