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Bes Pilot”報道,在葉卡捷琳堡工業展覽會(Innoprom)上,俄羅斯ASF-Innovations公司展示了其研制的新型攔截無人機“匕首(Kinzhal)”。
“匕首”攔截無人機并未安裝螺旋槳,但可以看到四個支架上的電動機。
這種攔截無人機與俄羅斯高超音速導彈同名,旨在作為一種近程動能攔截器,在沖突地區執行攔截任務。機頭安裝有中波紅外自導式導引頭,采用熱成像制導方式,主要通過撞擊敵方無人機的方式進行攔截。“匕首”攔截無人機最高飛行速度可達300千米/小時。
俄羅斯軍隊已經裝備的“Yolka”FPV攔截器。
“匕首”攔截無人機的主要部件由多家俄羅斯企業制造:機身由Farmplast公司制造,電動推進系統由Pro-Technology公司制造,螺旋槳由Vector公司制造,飛行控制設備由Krait公司制造。“匕首”攔截無人機的結構布局與俄羅斯軍隊已經裝備的“Yolka”FPV攔截器類似。
“Yolka”FPV攔截器前部同樣設置了紅外和白光傳感器。
在葉卡捷琳堡工業展覽會現場展示的“匕首”攔截無人機仍然是原型機,據工作人員介紹,它將通過撞擊方式在低空攔截敵方無人機,以保護己方人員、武器裝備和基礎設施。目前,俄羅斯已經啟動多種攔截無人機的研發工作,包括“Yolka”、“Tarantul-Ptitselov”以及現在亮相的“匕首”。
倒置的“Yolka”FPV攔截器,頂部的是手持發射器。
盡管烏克蘭的無人機項目已經朝著大規模裝備的方向推進,但俄羅斯的攔截無人機仍處于原型機或小規模測試階段。2025年5月,“Yolka”FPV攔截器公開,據俄羅斯消息人士稱,它是一種“發射后不用管”的動能攔截器,通過自主撞擊方式攔截敵方無人機。
“Tarantul-Ptitselov”拋射繩網的瞬間。
同樣是攔截無人機,“Tarantul-Ptitselov”采用常規四軸無人機設計,在機身下方安裝繩網發射器。它需要運動到敵方無人機上方時,拋射繩網,讓敵方無人機失去動力而墜毀。
2024年7月展示的Vogan-9SP攔截無人機。
俄羅斯相關媒體報道了正在進行的高速攔截無人機的研制工作,這些無人機的攔截目標包括固定翼偵察無人機和遠程巡飛彈。盡管目前這種攔截無人機尚未大規模投入使用,但它們的研制工作表明俄羅斯工業界正在努力建立以自主研制為主的近程無人機攔截能力。
“Yolka”FPV攔截器固定式發射裝置。
“匕首”攔截無人機在葉卡捷琳堡工業展覽會的公開亮相,很可能表明該系統已經從研制階段過渡到小規模生產階段。需要注意的是,重點在于“匕首”攔截無人機的所有關鍵部件在俄羅斯國內生產。
QH-50反潛無人機。
攔截無人機的概念起源于冷戰時期,當時美蘇雙方都在探索將無人機用于各種軍事領域,包括無人靶機和簡單攔截任務。然而,由于發動機、制導和傳感器系統的技術限制,這類早期無人機的功能非常有限。這一時期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國海軍在20世紀60年代裝備的QH-50 DASH無人機,它最初設計用于反潛作戰,證明了遙控無人機也可以攜帶武器。
QH-50采用共軸反槳設計,這樣省去了尾槳,讓整體結構更加緊湊。
當時,使用無人機對敵方飛機、導彈進行攔截的構想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論階段。20世紀后期,其他實驗性無人機也進行了類似的測試,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自主制導或實時控制技術,這些無人機均未投入大規模實戰。
“郊狼”無人攔截機。
直到21世紀10年代,像雷神公司“郊狼(Coyote)”無人機這樣最初作為靶機的系統才開始被改裝用于執行動能攔截任務。“郊狼”無人機采用了雷達制導方式和廉價機身,證明了小型無人機能夠以經濟高效的方式對抗其他無人機。
美軍正在測試“郊狼”無人機,檢驗其攔截空中目標的效果。
這些創新技術的發展為戰術攔截無人機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隨著無人機在俄烏武裝沖突中的全面使用,戰術攔截無人機的發展速度得到了提升。低成本、近程防空系統對抗巡飛彈和小型偵察無人機的作戰需求,促使國家和企業將攔截無人機從理論轉向實際應用階段。
俄羅斯“天竺葵-2”自殺式無人機。
因此,“匕首”攔截無人機的亮相反映了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源于俄烏武裝沖突的實戰經驗——無人機的廣泛使用對傳統防空理論構成了挑戰。俄烏武裝沖突中,無人機大規模用于執行偵察和自殺式攻擊任務,尤其是后者,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朗制造的“見證者-136(Shahed-136)”和俄羅斯仿制的“天竺葵-2(Geran-2)”自殺式無人機,以及“柳葉刀”巡飛彈。
烏克蘭研制的攔截無人機。
為了防止己方目標被自殺式無人機和巡飛彈襲擊,烏克蘭裝備了各種攔截無人機,包括改裝的FPV無人機,用于在空中直接撞擊敵方無人機。這些攔截無人機被整合到烏克蘭“晴空”網絡中,該網絡將雷達探測、地面觀察員、快速發射攔截無人機的操作小組整合到一起。
烏克蘭“酋長-1”無人機,配備兩根霰彈槍管,可向敵方無人機射擊。
據烏克蘭消息人士透露,烏克蘭每月可以生產超過20萬架無人機,攔截無人機所占比例正在越來越大。烏克蘭國防部與企業和志愿者組織合作,已經測試和采購了多種攔截無人機,包括“酋長-1(Chief-1)”、VARTA DroneHunter和野蜂公司(Wild Hornets)“毒刺(Sting)”。這些攔截無人機采用直接撞擊或霰彈槍射擊方式,擊落敵方無人機。
安杜瑞爾公司“鐵砧”自主撞擊無人機。
同時,世界其他國家正在加速攔截無人機的研制工作,并將其整合到分層防空戰略中。美國將雷神公司“郊狼”Block 2無機攔截器投入使用,并測試了安杜瑞爾公司(Anduril)研制的“鐵砧(Anvil)”自主撞擊無人機。
“無人機獵手”F700無人機。
以色列XTEND公司研制了一種能夠執行空中攔截任務的手動制導四軸飛行器系統。總部位于美國猶他州的福特姆科技公司(Fortem Technologies)推出的“無人機獵手(DroneHunter)”則采用網槍捕獲方式,可以用于軍事和安全領域。
拉脫維亞BLAZE高速攔截器。
拉脫維亞Origin Robotics公司正在利用歐洲國防基金的資金支持,研制BLAZE高速攔截器。德國阿格斯攔截有限公司(Argus Interception GmbH)和法國CERBAIR公司正在研制能夠攔截小型無人機的自主攔截器,該系統可以部署在基礎設施附近。
“無人機獵手”F700無人機作戰過程示意圖。
烏克蘭已經開始對“無人機獵手”和“酋長-1”進行測試,并通過Brave1國防技術市場購買。各國研制這類攔截無人機的動力是源于無人機的普遍使用,以及防空導彈庫存有限的背景下,作戰部隊需要一種傳統防空導彈的低成本替代方案。
烏克蘭野蜂公司研制的“毒刺”無人機,配備高爆戰斗部。
從作戰方式來看,攔截無人機主要分為兩類:消耗型和重復使用型。消耗型包括FPV無人機,例如烏克蘭企業研制的“毒刺”和Shulika,它們通過動能撞擊或近炸方式摧毀敵方無人機,且不可回收。這些無人機單機500~5000美元,通常用于攔截低空飛行的“守望者”、“柳葉刀”等無人機。由于配備了紅外傳感器,可以在夜間對敵方無人機進行攔截。
“無人機獵手”F700使用網槍對無人機進行攔截。
重復使用型,例如烏克蘭VARTA DroneHunter和俄羅斯Tarantul-Ptitselov,使用霰彈槍或網槍對敵方無人機進行攔截,能夠返回基地進行重新裝填。烏克蘭“酋長-1”無人機將自動目標識別與近程霰彈槍相結合,可以手動或自動完成攔截任務。
更簡單的攔截無人機,用一個抄網對敵方無人機進行攔截。
重復使用型攔截無人機具有更好的耐用性,但有效性取決于在短時間內探測和打擊目標的能力。在這兩個類別中,無人機越來越多地與防空雷達網和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瞄準系統相結合,以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遭遇飽和攻擊時的反應速度。
MQ-9“死神”無人機升限15000米,攔截無人機對其無法構成威脅。
攔截無人機還面臨著諸多技術限制,這制約了其作戰效能。首先,攔截無人機的有效射程和續航時間有限,通常只有幾千米,飛行時間不超過30分鐘。其次,大風和雨雪等天氣會嚴重影響無人機的飛行穩定性和航程。第三,目前大多數攔截無人機無法打擊中高空目標,不能對飛行高度超過5000米的巡航導彈、快速偵察無人機構成威脅。
美軍測試“蜂群無人機”。
此外,使用大量無人機進行蜂群式飽和攻擊,很可能會壓制現有的攔截單位。除非配備強化制導系統或自主作戰功能,否則攔截器很容易受到干擾和電子戰的影響。攔截無人機還依賴雷達、觀察員等外部探測數據支持,這可能會導致反應延遲和防御范圍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研制具有集群能力的攔截無人機、自主交戰算法,以及與現有防空系統(例如防空導彈系統和高射炮)集成,提高分層防空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