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資本局7月15日消息,近期“反內卷”政策密集出臺,各行業紛紛發聲響應。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同日《求是》發文《深刻認識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市場對于“反內卷”政策思路下相關行業供需格局改善的關注度明顯提升;6月29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的文章《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點名了光伏組件、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的同質化競爭現象。
近兩個月來,工信部舉行的企業座談會上分別向頭部車企和光伏企業釋放“反內卷”信號。
怎樣看待車圈的內卷、價格戰等問題?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趨勢如何?
紅星資本局專訪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此前劉科曾提出觀點,認為新能源汽車不是“第二個手機”,他反對車過度智能化;他還認為“以GDP論英雄”的思想需要權衡,汽車行業的產能問題值得警示。
圖說:劉科
車上的研發不要忘了車的本質
我支持電動車,但反對全部“純電動化”
紅星資本局:當前新能源車競爭激烈,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融入駕駛系統中。您此前有觀點表示反對汽車“過度智能化”。如何理解這種理念上的差異?
劉科:我認為像特斯拉全自動駕駛這種,完全可以把人釋放出來的技術,應該去做。我反對的是車上搞“花里胡哨”的功能,比如說什么要追求什么大屏、大音箱,總不能把家電及手機功能都放車里,絕大多數人在車里的時間是有限的。
自動駕駛當然可以鼓勵競爭,但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市場,不可能每家品牌搞自動駕駛、人工智能都能成功,這不是一個汽車公司能解決的,不是每個國內的汽車品牌都要往這個方向走,最后也不可能說幾十個品牌的車都有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目前國內這么多車企,都能往這個方向走嗎?也不可能。
自動駕駛技術跟在車上加個“大沙發、大彩電”是兩碼事,在車上的研發不要忘了車的本質,不要本末倒置。
車最重要的還是質量、安全、性能及品牌,手機上所有智能化的功能沒必要全部再復制到車功能上。汽車公司在核心技術上不去競爭,反而把精力花在車以外的功能上,花里胡哨地去競爭,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很多人可能買車幾年都用不上那些智能的東西,這是讓消費者花冤枉錢。
紅星資本局:您如何看電動車的發展,它是否是一個長期趨勢?
劉科:我一直覺得汽車今后發展就是多元化的。至少在目前平坦暖和的地區比如深圳,乘用車用純電動也挺好,但在有寒冷冬天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用純電動車,我覺得也需要探討。這個場景,混合動力比較科學。
前些年大家花了很多研發搞汽車輕量化,不管在乘用車還是卡車,車自身太重都有問題。未來車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都是純電動化的。將來可以把太陽能風能以液體形式儲存下來,生產的綠色液體和電池這種組合,我認為是最佳組合。不要用一個去反對另一個。
這個組合取決于場景,有些地方可能電池大一點,內燃機就小點;有些地方可能純粹用電池也沒問題。它會是一個并行的結果,不會誰取代誰,只要技術做好,市場會有選擇的。
有人說電動車比油車省錢,但實際你要把電池的費用全部算下去,總賬算下來不一定合適,有些場景是合適,有些場景根本不合適。所以說場景不同決定了最終選擇,不要一刀切。
我是支持電動車的,但我反對一個觀點,就是今后完全“純電動化”。未來平坦暖和的地方用純電動,其他地方用綠色液體燃料與電的各種混動組合構筑多元化發展方向才是正道。
紅星資本局:續航更長也被視為電車市場趨勢,您怎么看待?
劉科:假如我們追求600公里的長續航,按照現在的技術只能把電池做得又大又重。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上班通勤也用不了那么多續航,使用長續航的場景太少了,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為了保證像春節回家這種1%以下的小概率情況而去設計車的長續航,結果在99%的情況下,車帶著一個幾百公斤的電池天天跑,這是能源的浪費。
長續航有別的更便宜、更綠色的解決方式,并不是只有做大電池這一種解決方案。
汽車工業的競爭是馬拉松
不能按照國內市場來規劃全球市場
紅星資本局:今年以來我們看到車圈出了很多熱點事件,比如價格戰、內卷以及0公里二手車,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
劉科:現在國內汽車行業盈利并不樂觀。中國19家汽車上市公司總共盈利大概在850億,這個只是豐田一家汽車公司利潤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們之前對電動車出臺了很多扶植政策,各地為了刺激經濟吸引新能源汽車工廠落地,又給投資又給補貼,這導致產能一下上得太多,當供需關系失衡的時候,大家只能靠降價了。打價格戰最后的結果就是誰都掙不了錢,還有一個潛在風險是價低了之后能不能保證質量。
各個地方都想為了自己的GDP去招商引資,正好碰到新能源汽車這個風口,當時很多企業包括房地產的老板都去搞新能源汽車去了??吹秸咭环糯螅Y本和政府都想支持,企業又有熱情,最后結果就是上了一堆產能,造成目前這個情況。
汽車工業反映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水平。汽車這個行業應該講工匠精神,比質量、安全、性能和品牌等,而不是拼價格。汽車工業的競爭是馬拉松,不是短跑,只有練好內功的企業才能在最后的競爭中獲勝;只靠炒作是走不遠的。
紅星資本局:各個車企還在加速推陳出新,車企應該怎么做?
劉科:出現這個情況可以理解,因為大家都想在競爭中取勝,那就各顯其能,不斷推新,希望能拿到更多市場份額。
我們制造新能源汽車的量上來了,但掙錢的車企不多。我們的新能源汽車之所以能發展起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電網很完善,我們的發電、輸電能力全球領先,中國的電網技術也遙遙領先,電網的穩定性及覆蓋面也好于很多國家,而且中國的電網都是近年才發展起來的,總體比較新,同時我們石油不夠,美國產油多,所以中國發展電動汽車是適合的,但不代表全球都會發展電動車。電網都沒發展起來或電網老舊的地方,比如歐美是沒法很快走電動車這個方向的。汽車工業也得根據各個國家情況來做。
所以國內的電動車企業,不能按照國內市場的份額來規劃全球市場,國內電動車增速很快,不等于全世界可以馬上跟上;如果按國內的電動車市場數據來預測國際上對電動車的需求,而一味擴大產能,認為全世界都會進口我們的電動車,就會導致產能過剩、虧錢。
對企業來說,我認為進入任何一個行業都要做可行性研究;對各地政府來說,不要“一窩蜂”上電動車。任何經濟都有自身規律,不要認為中國的電動車份額上去了,全球馬上都會跟上,電網的更新、完善和擴容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西方國家不會這么快。
市場經濟一定會有競爭,但企業如果因為這種“內卷”被淘汰了,那么多投資,最終還是全民在買單。
把加油站改為綜合能源站
要比全國普及快充站、換電站便宜并快很多
紅星資本局:去年底沈陽發了推廣甲醇汽車的相關文件,發展甲醇汽車需要具備什么前提,哪些城市會更有潛力?
劉科:沈陽比較有代表性,一個是冬天非常寒冷,純電在寒冷的冬天掉電太厲害;另外東北地區風光資源、生物質及劣質煤炭資源都比較好。所以這里適合發展綠色低碳甲醇,進而發展醇電混合動力。
特別是對大卡車,燒柴油貴且污染多,轉換成甲醇和電池的混合動力,排放就比柴油車干凈,也比柴油便宜。算下來大概燃油的成本費能夠省45%左右,一年能省個幾萬塊。我認為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重卡雖然數量少,但中國51%的液體燃料是卡車燒掉的,所以從節省燃料費來講,卡車轉換成混合動力的經濟效益最好,優勢更大,先從卡車切入,未來轎車也會跟進。今年哈爾濱的亞冬會,以及2023年杭州的亞運會都用上了綠色甲醇和電池的混合動力車。
甲醇汽車之所以還沒有大規模鋪開,是因為前些年電動車一直是我們國家重點方向,但我認為除了純電以外也是可以有另一條路徑,尤其是在寒冷地區載重的卡車。
紅星資本局:為什么甲醇汽車還沒有大規模推廣起來,難點在哪?
劉科:剛開始需要解決技術問題,以前是甲醇內燃機、潤滑油和添加劑等一系列技術的開發需要時間,目前絕大多數技術問題已解決了。目前貴陽市區的出租車在推行甲醇混電汽車,那邊有近80座加油站可以加甲醇,后期我了解貴州省內的中石化應該都會布局甲醇的加注,這個和電動車充電樁一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生態形成需要時間。
我認為國內今后可能需要推廣“綜合能源站”,加油站不僅可以加汽油柴油,也可以加甲醇、也可以充電,天然氣便宜的地方也可以加氣,最后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
把加油站改為綜合能源站,要比在全國普及快充站和換電站便宜并快很多,加油站加注甲醇很容易就改了,幾萬塊就可以改過來,成本投資很小,也可以是漸進式的推廣。
現在在貴陽、新疆包括沈陽很多地方都鋪設了甲醇加注站,至于什么時候爆發,那交給市場,有更多的城市像貴陽、沈陽這樣愿意參與,爆發速度就會快一點。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楊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