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火藥桶又被點燃了。
一邊是俄軍精準打擊烏軍指揮所的“斬首行動”,一邊是30國可能組成“志愿者聯盟”向烏克蘭派兵的消息。
而普京的最新表態更戳破了俄與西方矛盾的本質——這場沖突早已超越俄烏雙邊,成了大國地緣角力的修羅場。
俄軍的攻勢正變得凌厲
俄國防部7月14日宣布,過去一天里,俄軍使用精確制導導彈,摧毀了頓涅茨克地區的烏軍指揮所,多名烏軍官身亡,同時還打掉2套美制“愛國者”防空系統發射裝置。
俄羅斯媒體報道截圖
并提到“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伊斯坎德爾導彈與無人機協同出擊,精準打擊烏軍工企業和武器庫,地面部隊則控制了頓涅茨克2個定居點。
烏軍雖稱擊退俄軍多次進攻,但97次的戰斗,足以說明前線的激烈交鋒中,俄軍正通過戰場優勢搶占談判籌碼。
而烏克蘭的回應同樣強硬,不僅以“換俘未完成”為由暫停談判,還威脅要對俄本土發動新的遠程打擊。雙方你來我往的軍事升級,讓和談的可能性愈發渺茫。
更令人警惕的是外部勢力的深度介入。
法國總統馬克龍14日證實,已有約30國加入援助烏克蘭的“志愿者聯盟”,總部設在巴黎,英法甚至計劃停戰后在烏部署5萬名士兵。
若計劃成行,烏境內外國駐軍可能逼近10萬人——這無疑是對俄羅斯的直接挑釁。
但美國的態度耐人尋味:既不反對歐洲派兵,也明確表示“不參與”,且這些部隊不受“北約集體防御原則”保護。
對于特朗普而言,讓歐洲沖在前面,自己坐收漁利就行。
比如特朗普新宣布的武裝烏克蘭計劃,就是美國出武器,北約成員國來買單,再援助給烏克蘭。
而歐洲國家自然也算得明白:俄烏談判至今將歐洲排除在外,美國卻借“礦產協議”攫取實利。
如今的烏克蘭,明眼人都清楚,只要斷掉援助一段時間,缺少彈藥導彈的烏軍隨時可能會徹底投降。
歐洲這會就打算通過派兵“上桌”,爭奪地緣話語權。只是這種“抱團施壓”,只會把沖突推向更危險的邊緣。
面對步步緊逼,普京的表態撕開了西方的偽裝。
當地時間7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公開表示:“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從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地緣政治。”
他直言:蘇聯解體后,西方對俄的敵意從未消散,北約承諾不會東擴,但西方國家一直在撒謊、欺騙,假裝沒有發生過這種事。
所以普京認為,俄羅斯如果不能以主權國家之姿宣示和捍衛自身利益,俄羅斯將永遠不會被正視。
這番話點破了核心:西方真正忌憚的,是俄羅斯作為大國的戰略威懾力,除非俄淪為“二流國家”,否則對抗不會停止。
而普京的潛臺詞更不容忽視——俄羅斯是擁核大國,“薩爾馬特”導彈、“鋯石”高超音速導彈等重器不是擺設。
正如他曾說的“若俄羅斯不在,世界也沒必要存在”,這既是警告,也是被逼到墻角的決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