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藝術大師陳笑風先生有“天皇小生”之美譽,以其獨創的“風腔”流派和精湛的表演藝術飲譽海內外。7月11日晚,《桃花依舊笑春風——陳笑風藝術人生珍貴文物捐贈儀式暨“風腔”經典作品欣賞會》在東莞市道滘鎮文化服務中心粵韻館舉辦,陳笑風大師一眾入室弟子皆到場助陣,現場星光熠熠。
打開視頻觀看現場盛況↓↓↓
南都記者獲悉,該活動由廣州市粵劇“風腔”藝術研究會、東莞市道滘鎮文化服務中心、東莞市道滘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東莞市道滘鎮文化館道滘分館、肇慶市粵劇團協辦的。活動的舉辦地東莞道滘鎮有深遠的粵劇粵曲歷史文化底蘊和良好的群眾基礎,是著名的粵劇粵曲之鄉,曾獲首批粵港澳大灣區文藝交流合作共建單位稱號。
“今年是陳笑風老師誕辰101周年,7月是他的生日。我們選擇這個日子,把師父生前的藝術手稿、墨寶、戲服、唱片及照片等珍貴藝術文物捐給東莞粵劇曲藝博物館。”一級演員、粵劇“風腔”藝術研究會會長陳玲玉表示,東莞不僅是陳笑風老師的故鄉,而且具有深遠的粵劇粵曲歷史文化底蘊和良好的群眾基礎。“由陳笑風老師親筆題字的‘東莞粵劇曲藝博物館’就坐落在東莞道滘鎮。‘風腔’藝術遺珍落戶道滘,希望能讓廣大的群眾更直觀地領略大師藝術人生的魅力。”
陳笑風珍貴藝術文物。
一級演員、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倪惠英則在活動上深情追憶粵劇“風腔”藝術研究會成立的往事:“說起‘風腔’,當年目睹‘風腔’藝術在時代變遷中面臨的挑戰,我深感憂慮與責任。陳笑風老師的藝術如此精妙,如此具有嶺南文化特色,若不能得到系統研究、有效傳承,將是粵劇乃至中華文化的巨大損失。正是懷著這份對藝術的敬畏與對前輩的崇敬,在黎子流老市長積極奔走、倡導下,最終促成了廣州市粵劇‘風腔’藝術研究會的成立。研究會的宗旨,就是要深入挖掘、系統研究、廣泛傳播‘風腔’藝術,讓這顆南國紅豆更加璀璨奪目。”
陳笑風為廣東粵劇學校八四屆同學會成立三周年紀念的親筆題字。
陳笑風為廣東八和會館普福堂復堂一周年志慶的親筆題字。
對此,粵劇“風腔”研究會副會長、一級演員曉毅也表示:當初成立粵劇“風腔”研究會時,陳笑風老師曾經說過三句話,“風腔”研究會不僅要學習學習“風腔”,傳承“風腔”,更重要的是超越“風腔”。“師父有很大的格局,他覺得我們‘風腔’弟子不但要學習‘風腔’,還要融匯貫通一體,以求在粵劇不同流派的作品里面呈現出‘風腔’的藝術風格。”
南都記者也在這批文物中發現了陳笑風大師一則關于“風腔”的藝術特點的總結筆記,殊為珍貴。只見筆記本上寫道:“我的唱腔特點:一是富于變化、創新——我不斷要求自己要寫出優美旋律、提高演唱技巧、活現人物情感。一是活用叮板強弱,二是善用調式變化……”接著他還用詳細的文字對這些特點進行了注解,具體到某一首曲子的演唱處理,字里行間莫不蘊含著他對粵劇藝術的敬畏之情。
“風腔”經典作品欣賞會是當晚活動的高潮,陳笑風一眾入室弟子為觀眾帶來的五首“風腔”名曲。其中,肇慶市粵劇團當家文武生、陳笑風入室弟子梁恒風聯袂肇慶市粵劇團當家花旦朱女合唱《寒江傷別》,一級演員、深圳粵劇團當家文武生、陳笑風入室弟子曉毅與其胞姊、優秀青年花旦曉雯唱出《蘇小妹三難新郎》,一級演員、中國曲藝“牡丹獎”二度得主、陳笑風入室弟子陳玲玉送上了永恒的“風腔”經典《山伯臨終》,黃金對唱經典曲目《錦江詩侶》則由一級演員、陳笑風入室弟子林家寶與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麥玉清傾情獻唱。晚會最后,所有演員聯同“‘風腔’藝術研究會”一眾理事合唱了《藝海余韻》。現場觀眾陶醉于“風腔”雅韻,浪潮般之掌聲此起彼伏,至活動結束后仍久久不愿散去。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羅彥清 通訊員 黎 星
圖片由廣州市粵劇“風腔”藝術研究會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