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戲曲的程式之美遇上當代舞臺的創新巧思,一場關于“守正”與“突破”的對話便在光影流轉間徐徐展開——北方昆曲劇院版《游園·驚夢》以驚艷的舞美革新,為中國戲曲的時代表達寫下了生動注腳。
在幾乎全黑、僅有一條紅色燈線橫貫舞臺,而這條紅線上空“懸”著唱昆曲的判官時;在幾乎全空、僅有太湖石、樓閣等紗幕屏風層層疊疊映出水墨園林風景,人物在臺上顯得影影綽綽時……每一次這樣顛覆性的舞臺美學一呈現,就一次次粉碎了一度在業內流傳的觀點:“戲曲不需要導演”。當北方昆曲劇院上周末在上海大劇院上演《游園·驚夢》時,觀眾被其服裝、道具尤其是舞美的當代創新審美折服。中國優秀傳統戲曲要以“守正創新”的方式融入新時代,舞美部分可以創新。
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表演藝術的精粹。戲曲的本質,是“以歌舞演故事”,亦即以中國傳統樂器為現場伴奏,演員以歌唱、舞蹈(手眼身法步)呈現愛恨情仇乃至家國情懷。其中,演員的歌唱、舞蹈乃至音樂都有“規定動作”——亦即程式化的表演和形式。千百年來,觀眾也都是去劇場尋求“感情價值”,去捧“角兒”的。因而,中國戲曲千百年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藝術。而以理性見長、創編基本故事框架的編劇,載入史冊的遠遠少于角兒,歷史上更沒有“導演”這一崗位的存在必要。
戲曲就是角兒的藝術。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戲曲守的“正”,就是表演藝術及其程式化。戲曲可以在現代劇場、亭臺樓閣、戶外戲臺、室內廳堂乃至一張紅氍毹,甚至沒有紅氍毹……各種物理條件下開演。戲曲進入專業劇場的演出也就是近百年左右的事。此前,其舞美所謂的“程式化”僅體現為“一桌二椅”——三件家什而已,最為古老的梨園戲《陳三五娘》甚至有時只需要一個箱子,可座、可臥,可不用。
因而,戲曲面臨“守正創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課題時,“守正”,守的就是戲曲表演程式化;“創新”,創的就是舞美——一桌二椅雖然也能隱喻星辰大海,但是也是戲班因陋就簡的時代產物。
所以,當演出開場前,一塊橫貫舞臺的白墻,中間鏤空出蘇州園林才有的門洞時,就可以預知北昆版的《游園·驚夢》,在審美布局上進入了新時代。果然,全劇,從未讓一桌二椅“三件套”完整地上臺,只是偶爾上來一把紅色椅子,還不時被杜麗娘把玩一番,折射其內心波瀾起伏。而這一把金色與紅色合璧的椅子,是整個青綠色舞臺背景最好的點綴——上一次在傳統文化題材上看到這樣唯美的青綠色,是在舞繪《只此青綠》的舞臺上。而在《游園·驚夢》中運用青綠色是那么妥帖,因為:“不在梅邊在柳邊”,是春日,也是春色。
透視,也是一般戲曲舞臺上不會出現的美學理念。“第四堵墻”這個當代戲劇中才有的概念,也被運用于這臺昆劇中——每一面都鏤空出一個門洞的白墻可三面連綴且“打開”,勾勒出舞臺空間的三個面,也可以“匯聚在一起”成為舞臺中間的三角形空間形成園林一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花窗和門洞,也被頂天立地的“墻”運用得既有創意又妥帖——《拾畫·叫畫》中,墻面上鏤空出一個長條的框,內有柳枝,呼應“柳夢梅”。而蘇州園林的漏窗元素,在舞美上既畫龍點睛,在劇情上又凸顯內涵。七層紗幕屏風上的山水筆墨,聚焦了太湖石、中式屋檐等場景要素,而其如屏風一般數塊移動時,疊化的視覺效果顯現。因為移位不同,疊化出的景致也各不相同。
最令人驚嘆的舞美是燈光效果。全劇開場不久,杜麗娘和春香只是站在一面墻前,他們身處的一個長方形燈光區域緩緩變大,仿佛呈現出她倆打開大門后的天光漸亮——這也是杜麗娘迎接春光與美好的開端。這一剎那的燈光運用,絕妙!奠定觀眾對全場燈光運用的期待——確實,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戲曲成形的過程中,電還沒發明,自然可以在戲曲的新時代審美上融入高雅唯美、獨樹一幟的燈光呈現。
當呈現冥府時,源自捷克的黑光劇手段也運用到極致。全黑的舞臺上空,懸著一位被打上紅色背光的判官——陰森和權威的氣質立顯,觀眾都禁不住倒抽一口冷氣。舞臺中間僅有一根紅色細線的光帶橫貫,仿佛“等級森嚴”。漸漸地,紅線下顯露出夜光色的白墻,白墻邊,幾個戴著滑稽面具的小鬼頗有喜感,中和了恐怖氣息。待黑光不那么“黑”時,可以看到判官是仿佛坐了一個“秋千”懸在半空,唱起來的威嚴氣息會震顫“秋千”——更讓人覺得心慌……
在基于傳統元素、人物情感、劇情推進、氣氛營造而大膽創新的舞美,打開了《游園·驚夢》舞美新格局的同時,服裝、化妝和道具又參考了故宮留存下來的《升平署扮相圖》和《宮廷演劇穿戴提綱》中的相關內容。升平署,就是故宮內掌管戲劇演出的機構。這個杜麗娘,穿得不一樣,是嚴格按照明清宮廷文獻記載,呈現“月白衫子”“對兒紅披”,青衣采用蘇州全手繡工藝,纏枝蓮紋以細密針法勾勒,月白色調既顯雍容華貴又顯少女嬌俏。十二花神與睡魔神的服飾也參考故宮文物。故宮近年來頗注重明清宮廷生活方式考據和情景復原。大批戲曲文物也得到高度關注,并以“活態傳承”——亦即演戲的方式,讓世人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劇中十二花神手持的“寶石花”法器,則是非遺工藝的再現。每件法器均以玉石和寶石純手工雕琢鑲嵌,歷經數十道工序,薄而透的花瓣與金絲纏繞的花蕊,在舞臺燈光下流光溢彩。可惜坐在10排之后,就只能遠遠看個大概形狀,無法欣賞其工藝的精湛——未來,不妨可以考慮出一個“《游園·驚夢》舞美道具VR展”……
該劇由上昆國寶級演員張靜嫻的學生、北方昆曲劇院副院長邵天帥主演——她曾獲得過白玉蘭表演藝術主角新人獎。該劇的表演程式精準傳承了前輩的演技。熱愛昆曲的觀眾聽得出其中的門道。
北昆《游園·驚夢》最杰出之處就在于真真切切地呈現了戲曲在新時代的審美新高度——如此“守正創新”,正是傳統戲曲呈現當代審美的范例。這些扎根于優秀傳統元素、復原精品文物和非遺工藝,同時借鑒當代戲劇表現形式、追求與國際同行和中國觀眾共鳴的表達,是需要高瞻遠矚、融會貫通的格局與能力的——這就是導演、編劇、策劃、舞美、燈光、服化等整個創意“頭部”團隊的合力!
作者:朱 光
圖片:官方圖
編輯:錢 衛
責任編輯:吳南瑤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