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朗讀者》里說過:“世間所有的關系都需要經營,親情也不例外。”
老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兄弟姐妹本是這世上最親的人,血管里流著一樣的血,從小在一個屋檐下長大,按理說該是彼此最堅實的依靠。可現實里,多少手足最后成了陌路,甚至反目成仇?
有人總把原因歸到父母偏心頭上,覺得“爸媽疼他多一點,我心里不平衡”,可細想想,真正讓兄弟姐妹疏遠的,哪是父母那點說不清的偏愛?
說到底,是“利益算計”悄悄鉆進了心里,把那份血脈相連的情分,磨得越來越淡。
一、總把“付出”和“回報”算得太清,少了點“血濃于水”的情分,就像古人說的“親兄弟,明算賬”,可算著算著,賬清了,情也淡了
小區里的劉家三兄妹,以前好得穿一條褲子都嫌肥。大哥結婚時,老二剛參加工作,把攢了半年的工資全塞給大哥買家具;老三生孩子,大嫂辭了工作去照顧,忙前忙后瘦了十斤。可自從老房子拆遷,分了三套房和一筆補償款,這關系就變了味。老二覺得自己當年幫大哥最多,理應多分一套房;老三說自己是女兒,父母養老將來主要靠哥哥們,錢得向她傾斜;大哥則覺得自己是長子,理應“占大頭”。三個人吵到居委會,把當年誰給誰買過一塊橡皮、誰替誰背過一次黑鍋都翻了出來,最后房子按面積平均分了,可過年時,再也沒湊齊過一桌飯。
這讓我想起《增廣賢文》里的“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別讓錢蓋過了仁義。兄弟姐妹之間,幫襯本是情分,哪能像做生意一樣,今天我給你搭了把手,明天就等著你來還人情?我二姨家有兩個兒子,老大開超市,老二跑運輸。老二跑車路過老大超市,總順手帶點當地特產;老大知道老二愛喝兩口,每次進貨都多帶幾瓶他愛喝的酒。有人問老大:“你總給老二東西,不怕他占便宜?”老大說:“我跟我弟算這賬干啥?他跑長途辛苦,我這點東西算啥?”去年老大超市資金周轉不開,老二二話不說把準備買貨車的錢全打過去了,說:“錢沒了能再掙,我哥難了,我能看著?”你看,不算計的手足,才能越走越近。
反觀那些總把“你欠我的”掛在嘴邊的,日子長了誰不心寒?就像我表姑,當年她弟弟上學,她輟學打工供了三年。后來弟弟出息了,她就總說:“沒有我,你能有今天?”弟弟給她買了房,她嫌地段偏;給她塞錢,她嫌數目少。最后弟弟見了她就躲,原本親厚的姐弟,成了彼此的負擔。其實親情里哪有那么多“誰欠誰”,當年的付出是心甘情愿,后來的回報是情分使然,太較真,反而傷了根。
二、遇事總想著“自己劃算不劃算”,少了點“守望相助”的擔當,正如古語所言“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可心不齊了,金也成了沙
老家有句俗語:“家有難處,兄弟幫襯,天經地義。”可現在有些兄弟姐妹,見了好處往前沖,遇了難處往后躲,心里的小算盤打得噼啪響,就怕自己“吃虧”。我鄰居家的事就挺讓人唏噓:老李生病住院,需要人照顧,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說自己開公司太忙,雇個護工就行;二兒子說自己要帶孫子,走不開;女兒倒是想去,女婿不樂意了,說:“憑啥就咱去?他們兒子干啥吃的?”最后老李在醫院里,護工換了好幾個,三個孩子湊到一起,不是商量怎么讓爹好得快,而是爭論護工費該誰多掏點。
這讓我想起《史記》里“管仲鮑叔牙”的故事,鮑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窮,一起做生意時總把利潤多分給管仲;管仲打仗時往后退,鮑叔牙說他是怕家里老母沒人養。后來管仲輔佐齊桓公成了霸主,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人家非親非故都能如此,何況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我爺爺那輩,兄弟四個,日子都過得緊巴。有一年四叔家遭了災,房子被淹了,我爺爺二話不說把四叔一家接到自己家,擠在一間屋里住了大半年。三爺爺把準備給兒子娶媳婦的布料拿出來,給四叔家孩子做衣服;二爺爺天天去山上砍柴,換點糧食給四叔家添補。那時候誰也沒說“我幫了你,你得還我”,就覺得“他是我兄弟,他難了,我不能不管”。
可現在呢?有的兄弟姐妹,哥哥買房想借點錢,弟弟說“我得留著給孩子報補習班”;妹妹失業想找哥哥搭個線,哥哥說“我這廟小容不下你”。更有甚者,父母留下點家產,為了一間房、一個柜子都能吵到法院,全然忘了小時候哥哥把唯一的糖塞給你,姐姐替你背黑鍋挨打的日子。其實人這一輩子,誰還沒個溝溝坎坎?兄弟姐妹就是該在對方跌跟頭時,伸手拉一把的人,總想著“劃不劃算”,那點情分早就被算計沒了。
三、總拿“別人家的手足”作比較,少了點“各有各的活法”的包容,就像古人說的“人比人,氣死人”,比著比著,心就遠了
現在的人愛攀比,不光比房子車子,連兄弟姐妹都要比一比。“你看人家老三,給父母買了個按摩椅,你就給買了雙鞋”“大哥一年掙一百萬,你才掙三十萬,真是白養你了”,這些話聽多了,誰心里能舒服?我表姐就總跟我抱怨她妹妹:“我妹嫁了個有錢人,每次回來都給我媽買名牌包,我就給我媽織件毛衣,我媽嘴上不說,眼里的笑意都不一樣。”其實她妹妹遠嫁,一年回不來兩次,表姐卻每周都去給媽洗衣做飯,可她就盯著那“名牌包”,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錢”,跟妹妹的關系也越來越僵。
《莊子》里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每個人的日子都有自己的難處和風光,兄弟姐妹也一樣。有的掙得多,可能常年在外奔波,陪父母的時間少;有的掙得少,卻能守在父母身邊,端茶倒水。你不能拿自己的“付出”去比別人的“風光”,更不能覺得“他過得比我好,就該幫我”。我有個朋友,他弟弟是博士,在大城市當教授,他自己在小縣城開個雜貨鋪。有人笑話他:“你弟那么有出息,你咋不跟他混?”他卻說:“我弟讀書辛苦,我開店自在,各有各的好。”他弟弟每次回來,都愛蹲在他雜貨鋪門口,吃著辣條聊小時候的事,誰也不覺得誰“高”誰“低”,這才是手足該有的樣子。
可現實中,多少兄弟姐妹就毀在這“比較”上?你覺得他過得比你好,心里不平衡,見了面冷嘲熱諷;他覺得你總想著沾光,心里不耐煩,慢慢就不聯系了。其實父母生下我們,不是讓我們互相攀比的,而是讓我們在這世上,多一個能說貼心話、能交真心的人。總拿別人的日子當尺子量自己,量來量去,量短了情分,量遠了距離。
說到底,兄弟姐妹關系變壞,哪是父母偏心那點事?不過是“利益”二字,悄悄侵蝕了心里的“情分”。算得太清,就生了嫌隙;躲得太遠,就冷了人心;比得太多,就淡了真情。古人說“骨肉天親,同枝連氣”,這世上,除了父母,兄弟姐妹是唯一跟你血脈相連的人,小時候一起爬樹掏鳥窩,長大了一起分擔風雨,這份情分,比金子還珍貴。
別讓那點算計、那點計較、那點攀比,毀了最親的緣分。遇事多想想小時候他護著你的樣子,多念著他幫過你的恩情,少點利益心,多點手足情,才能讓那句“兄弟姐妹”,一輩子都熱熱乎乎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