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養兒防老,顧名思義,父母辛苦把子女養大后,子女要懂得感恩,父母老了,子女要孝敬父母,給父母養老。
但是,現實是怎么樣的呢?養兒真的能防老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生活壓力的變大,養兒防老,讓很多人家庭有心無力。
鄰居王阿姨已經70歲了,王阿姨有2個兒子,兩個兒子從小學習成績都很好,分別考上外省的大學,大學畢業后留在了讀大學的城市。
兩個兒子結婚生子后,王阿姨分別去給兩個兒子家帶娃,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雖然王阿姨很盡力了,但是,兩個兒媳婦似乎都不領情。
兩個人媳婦都覺得,婆婆偏心另一方,所以,對婆婆都心存怨言,等兩家孩子都帶到上小學乃至初中后,王阿姨也70歲了。
這個時候,兩個兒媳婦家的孩子都不需要老人接送了,兒媳婦就委婉地表示,讓王阿姨離開她們家里。
王阿姨最后識趣地離開兩個兒子家,獨自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老伴一直不愿意去兒子家里,所以,之后,王阿姨和老伴相依為命。
前段時間,王阿姨突發病住院,還是鄰居家幫忙叫救護車,王阿姨住院后,是老伴忙前忙后照顧她。
王阿姨的兩個兒子兒媳,都以離家太遠為由,沒有回來照顧老人,他們給王阿姨打了電話,在電話中關心下王阿姨。
就連住院費用,也是王阿姨和老伴攢的錢,他們也盡量不花兒子兒媳的錢,怕兒媳不樂意。
最后錢實在不夠了,王阿姨的老伴才給兩個兒子打電話,讓他們給母親對錢,因為這件事,兒媳還和兒子鬧矛盾。
而和王阿姨住一道街上的另外一對老年夫婦,他們只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兒一個嫁到了隔壁村,一個嫁到了本村。
這對夫婦的晚年生活令很多鄰居羨慕不已。
他們的生活沒有一點壓力,不用因為兒子結婚發愁買房,不用發愁彩禮錢,眼看周圍有兒子的家庭結婚后,婆媳矛盾不斷。
婆婆做牛做馬給兒子兒媳帶孩子,干農活,最后也不落一點好,生活過得很憋屈。
這對夫婦的女兒和外孫,外孫女經常來看望他們,給他們拿很多好吃的,女兒還經常給他們買衣服,家里的用品也都是女兒買的。
即使生病了,兩個女兒輪流照看,女婿也是忙前忙后,盡心盡力。
因此,王阿姨這次生病,在醫院躺了半個多月,經歷了這場病,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后,已經70歲的王阿姨感慨。
其實,只有兩個兒子的家庭,晚年會面臨2種無奈,非常現實,很多家庭已經驗證過。
第一種,被兩兒兒媳埋怨,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對于多子女家庭來說,雖然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長,所以,難免會偏心其中一個孩子。
一般來說,兩個兒子的家庭,兩個兒子小時候關系會很好,這種親兄弟的手足之情,一直到結婚前,還是非常鐵。
但是,在不少兩個兒子的家庭,兄弟之間的感情,往往在各自結婚成家后,逐漸發生了變化,關系出現疏離。
我鄰居李嬸就是如此,他們家兩個兒子結婚后,因為兩個兒媳婦性格都比較強勢,結果,婆婆就處于弱勢,凡事都要衡量再三,唯恐哪個兒媳有意見。
李嬸家里所有積蓄都用來給兒子娶媳婦了,甚至小兒子結婚的時候,還借了不少外債。
兩個兒子結婚后,李嬸成了香餑餑,因為兩個兒媳爭著讓她帶孩子,為此甚至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
雖然最后李嬸一家待一段時間,幫兩家帶孩子,但是,兒媳還是覺得婆婆偏心另外一家,為此,李嬸十分為難和憋屈。
如今的李嬸雖然才60多歲,但是已經非常蒼老,身體也越來越不好,沒有享過一點福,如今還在夾縫中生活。
第二種,生病后,兒子太忙,兒媳不愿意照顧
老人生病后,在病榻前照顧老人的,大多是女兒,兒子雖然也會看望父母,但是工作的壓力讓他們沒辦法一直在病榻前盡孝。
這個時候,有女兒的家庭,大多數是女兒負責照顧老人,雖然也有兒媳照顧公婆的,但是不多,所以,有的甚至直接請護工照顧老人。
如果老人之間和兒媳沒有鬧矛盾,兒媳為了家庭考慮,為了不耽誤老公工作,也會照顧公婆,但是,如果之前有嫌隙,就另當別論了。
所以,對于兩個兒子的家庭,雖然之前一直秉承養兒防老,但是,真正老了后,很多老人會面臨上面說到了無奈和辛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