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能力重振稀土供應鏈,就像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做的那樣。大家不要被美國暫時的困擾迷住雙眼,認為美國沒有能力避開中國,在美國本土或者其他地方開采稀土。事實是,“去中國化”于美國而言,不是一個能否實現的問題,而是何時實現的問題。
觀察者網報道,美國正加速推動一項獨立的稀土定價機制,旨在通過提供價格補貼,刺激國內產業投資,從而削弱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定位。它的作用原理一看就懂,即稀土價格處于洼地時,美國會給本土稀土礦商設定最低采購價;反之,當稀土價格大幅上漲,美國又會以股東的身份分享額外的“溢價權”。
為保證行動效果,避免被別人說美國只會打嘴炮,特朗普政府更是罕見的向國內唯一本土稀土礦商MP材料大幅注資,期待它能幫自己盡快繞過中國的稀土管制令,讓美國能夠在關鍵原材料供應上實現部分的獨立自主。美國“將計劃付諸現實”,中國就得提前做好和對手打對對胡的準備。
據悉,中國升級了稀土管制措施,除嚴格限制鏑等重稀土的開采量外,中方還可能要求西方稀土進口商在中國就地下單,由中國企業生產出符合西方標準的零部件,而后運出國外。這種比直接斷了稀土供應的方式,讓歐日韓的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中。
在除中國以外的地方開采礦石吧,不僅時間上夠嗆,而且成本也居高不下;開采礦石吧,歐洲日本韓國的企業又找不到可以長期合作的伙伴。比如中亞某國,突然變聰明了,開始要求外國股東撤出,將國內所有的礦山“國有化”,以打造類似歐佩克的經濟組織。
也就是說,未來中美都會找到成熟穩定的生存之道,而歐日韓等資源匱乏地區和國家就只能受制于人。稀土是戰略物資,其重要性堪比黃金,歐日韓不想被中美卡脖子,就得現在做出決斷:要么和中國好,由中國供應足量的稀土;要么再等幾年,等美國的稀土產業鏈重置成功。
不過根據西方政治家對美國的長期觀察,美國會將稀土作為戰略武器,逼迫盟友在關鍵領域做出讓步,中國則不同,中方講究睦鄰友好,不愿意將稀土出口“武器化”,讓彼此間的合作失去了味道。基于上述事實,我們認為,美國稀土替代計劃能否成功,都不會對世界帶來利好,反之,中國一直在堅守仁義,為世界的穩定持續做出貢獻。
預測一下中美稀土爭端的可能方向吧。
方向一:美國重啟國內稀土只是臨時起意,無法持久。須知,稀土常以伴生礦的形式出現在各大礦山,開采一克稀土就得加工上百噸,甚至上萬噸的原礦。如果沒有強大的產能和消費市場支撐,僅為了稀土而去開采稀土,會讓美國財團賠得底褲都不剩。
方向二:美國只能開采部分稀土,關鍵的鏑等原材料仍得依賴從中國進口。用MP材料公司的說法,美國國防部同意斥資4億美元購買公司的股票,支持公司年產1萬噸的稀土磁鐵。稀土磁鐵與全要素稀土材料有本質上的區別,美國為了保證日常用度,還得想方設法從中國進口其他稀土品種。
方向三:中國在稀土領域的龍頭地位將持續加強。中國不會袖手旁觀,中方會想到,稀土是影響中美關系的重要變量。一旦美國能夠在本土大規模生產稀土,那么中美脫鉤將會不可避免。出于戰略考量,中方會對美國當前的自主生產稀土的舉動做出評估,并給予相應的制衡。
不管未來國際形勢如何變遷,我們始終相信,唯有中美才能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其他國家礙于產業鏈不完整,亦或者說關鍵資源短缺,就只能看中美的眼色行事。可能這般說辭有些刺耳,然而身處大爭之世,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規則誰又能違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