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第18屆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ICHG)開幕式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舉行。本屆大會由復旦大學與中國地理學會聯合主辦,以“歷史地理學:多樣性與可持續性”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500余位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參會。本屆大會恰逢國際歷史地理大會五十周年,是首次通過公開申辦的方式選定主辦單位,也是首次在中國舉辦。
會上正式啟動“環境演變與中華文明形成數據平臺”(試運行)。該平臺是國內首個聚焦環境變遷與中華文明演進關系的綜合性數字展示平臺。依托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項目“自然環境變遷與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和復旦大學一流學科培優行動支持專項“中華早期文明跨學科研究計劃”,該平臺整合多學科數字資源,構建“引用文獻”“成果圖件”“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專題數據庫”五大特色功能板塊。社會大眾可通過以下網址進入“環境演變與中華文明形成數據平臺”:https://timespace-china.fudan.edu.cn/ChinaEvo/#/map-view。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從1934年,顧頡剛、譚其驤創辦禹貢學會,標志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正式誕生,到1982年復旦大學成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開啟學科發展新篇章,培養大批優秀學者,復旦大學一直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重鎮。本屆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既是對中國歷史地理學成就的肯定,更是中外學者深化交流、互促共進的寶貴契機。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以“歷史地理環境與中華文明”為題,詳細闡釋四點發現。一是黃河中下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中原地區起到中華文明的核心與引領作用;二是長江與黃河同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共同鑄就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輝煌篇章;三是中華文明在地理上與其他主要文明相距遙遠,橫亙著在古代難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因而始終保持獨立連續的發展進程;四是中國古代鮮少對外侵略擴張,疆域拓展多屬抵御外侵后的自然延伸。
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在報告中闡述“自然地理與行政區劃”“中央集權與地方分封”“‘中國’與夷狄”“北方與南方”“國家認知與地方意識”五種中國歷史的地理分析模式。他還簡要介紹了與葛劍雄在本世紀初共同主持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ina Historical GIS)。該系統是國際歷史地理學界標志性工程,在2002年至2016年間更新了6版,至今仍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基石項目。
未來五天(7月14日-7月18日),中外學者將在“突出歷史地理學在理解過去的人類-環境互動中的價值”“認知全球各處的多元地理學傳統”“促進歷史地理學領域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研究”三個主題下開展115場討論。
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起源于1975年,系國際歷史地理學界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全球盛會。
原標題:《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
欄目編輯:王蕾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張炯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