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寧夏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街道同陽新村時,54歲的張耀君已經拿著掃帚,開始了一天的保潔工作。
2022年,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張耀君因腰部嚴重受傷失去勞動能力。妻子孫瑞在轄區就業幫扶車間打工,每月2000余元的收入難以支撐家庭開銷。同陽新村“兩委”在了解情況后,將張耀君家列為重點幫扶對象,通過“脫貧不脫政策”的保障機制,為他申請鄉村公益性崗位,每月增加1800元穩定收入,同時繼續享受醫療救助、教育補貼等政策。
“這份工作就像一場及時雨,解決了我家的燃眉之急。”張耀君感激地說,他的兒子上學期間也獲得了“雨露計劃”資助,切實減輕了家庭負擔。
記者了解到,西夏區聚焦重點群體就業幫扶,根據農村勞動力實際情況,在涉農街道設置保潔、保安、綠化等崗位,不斷完善公益性崗位管理考核機制,落實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政策,確保困難群體實現穩定就業。
“我和妻子均身患殘疾,前幾年靠養牛維持生計,但因不懂科學繁育和育肥,導致收益很低。”肉牛養殖戶馬某利說,在西夏區殘聯入戶走訪時,了解到他家的困難與需求,隨即將他們納入西夏區殘疾人產業幫扶基地學習肉牛養殖技術,他家的生活也由此出現了轉機。
在西夏區殘疾人產業幫扶基地,技術員從選種、防疫、飼料配比到科學育肥,手把手地為養殖戶們傳授全套養牛技術。除了技術賦能,基地還為部分養殖戶提供靈活就業的機會,馬某利和妻子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近年來,西夏區將產業幫扶作為提升農村困難殘疾人家庭收入的“主引擎”,結合區域優勢及產業特色,充分激發鄉村振興龍頭企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作用,培育打造殘疾人產業幫扶基地3家,扶持90戶殘疾農戶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蹚出一條促進殘疾人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西夏區為殘疾人和用人單位搭建“供需”平臺,創新建立企業用工需求清單、求職者能力清單、惠殘政策支持清單,借助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對接,切實提高殘疾人就業匹配成功率。投入資金鼓勵扶持寧夏銀利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寧夏杞里香枸杞有限公司等殘疾人集中就業企業提升殘疾人職工崗位技能。
西夏區各部門把技能培訓作為就業幫扶的重要舉措。西夏區婦聯立足婦女實際需求,結合地域特色和產業特點,打造“巾幗創業就業基地”“編夢芳華社”婦女就業創業孵化基地、“惠新”婦女手工鉤織車間等品牌項目,有效推動婦女創業就業。西夏區殘聯以提高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水平為突破點,結合農村實際和殘疾人需求,積極探索“實用技術培訓+就業創業”幫扶模式,做好殘疾人就業幫扶政策的宣傳和推介,解讀好殘疾人就業和生產勞動扶持優惠政策,不斷提高殘疾人保障服務水平。西夏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則對“六類人員”進行大規模、深層次的培訓需求精準摸底工作,定期組織企業走訪、回訪,了解企業人才需求,采取“訂單式”“定崗式”培訓模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就業對接機制,不斷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增強就業創業內生動力。
日前,搭載西夏區務工人員前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就業的“就業直通車”從西夏區靈活就業市場駛出。40歲的牛海佳是鎮北堡鎮華西村村民,此前他一直在周圍打臨工。此次,通過西夏區靈活就業市場介紹,他在臨河區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收入也將有所提高。
“過去總擔心出去打工沒門路,現在政府牽頭對接企業,還有專人帶隊,心里踏實多了!”牛海佳說。
“今年5月,西夏區成立駐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勞務工作站,在崗位收集、互訪對接、勞動力輸送轉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將為在臨河區務工的西夏區居民提供從求職應聘、入職上崗到工作生活的全過程跟蹤服務。”西夏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春俠說。
西夏區多措并舉拓寬外出就業平臺,先后與鄂托克旗、惠州仲愷高新區等7個區域簽訂勞務協議和人力資源合作協議,開發“點對點”服務。深化直播帶崗品牌,舉辦“穩內拓外”招聘會進集市進社區進鄉村活動,對接區外企業用人需求,開展拓外線上線下專場招聘,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更加直接、高效的交流平臺。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牛愛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