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朱蕾 朱曉華 周睿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老師,銀河里有多少顆星星?”去年夏天,安徽師范大學大一學生陳志偉在安徽安慶市岳西田頭鄉支教時,沉默的男孩張小龍(化名)總追著他問。陳志偉發現,張小龍愛畫畫,課本上畫滿符號,每天下午便成了他們的“畫紙時間”。陳志偉臨別,小龍塞給他一張畫:星空下的小人旁寫著“明年見”。
一句“明年見”,成了跨越300公里的約定。前不久,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岳西愛心支教與文化宣講團隊再赴岳西。陳志偉如約歸來,張小龍和同學們如歸巢雛鳥般撲進他的懷抱——這讓人感動的一幕,道出了“三下鄉”實踐最生動的意義。
事實上,這份“明年見”的約定,已在田頭鄉延續了15個春秋。
岳西縣田頭鄉田頭輔導小學今昔對比。安徽師大供圖
時間回到2011年。得知岳西山區缺師資,安徽師大歷史學院3名學子自發走進田頭鄉。簡陋教室里,孩子們求知的雙眼點燃了他們的熱情,開啟“知識扶貧”探索。次年活動獲得學校全力支持,內涵也不斷深化——支教走向常態化,還開創“回訪”模式,分批帶山里孩子走進蕪湖參觀博物館、大學校園,種下夢想種子,并持續愛心捐贈改善學習環境。
赴岳西愛心支教與文化宣講團隊創始人,安徽師大歷史學院2010級歷史學專業董琪、李楊、秦玉洋三人。安徽師大供圖
15年間,安徽師范大學數百名學子接力踏上這片土地,開展支教活動。他們也見證著鄉村變遷,昔日的簡陋教室裝上了智能白板,泥濘小路變為水泥坦途。今年課堂上,支教隊員吳航睿用AI技術帶孩子們朗讀《少年中國說》,模擬孩子們未來職業場景。而支教隊員也在蛻變。隊長楊樂難忘去年離別時村民塞給他的炒南瓜子,“沉甸甸的,第一次理解‘被需要是一種幸福’。”今年,他再次申請支教。
“我愛我的祖國”思政課上,支教老師用AI展現小朋友們的未來職業理想。安徽師大供圖
從單向“走進大山”支教到雙向“請出大山”回訪,從傳統授課到引入AI科技、動員社會資源,支教模式在創新,這群大學生初心未改。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