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消息,伊朗親美派總統佩澤希齊揚確認在之前的伊以沖突中受傷。
當時是6月16日,德黑蘭的政府大樓正在進行會議,緊接著以色列方面趁機對佩澤希齊揚進行了一場定點暗殺。萬幸大樓有緊急出口,所以佩澤希齊揚沒死,但在抹黑撤離的過程中,他因為意外導致腿部受傷。
這件事情被曝光后,以色列第一時間表示,他們不僅要擊傷佩澤希齊揚,更要把他殺死,甚至還要繼續攻擊以色列。這也是為什么伊朗和以色列停火后,哈梅內伊還不現身的原因。一來,這場戰爭只是按下了暫停鍵,距離結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來,更令德黑蘭不安的是襲擊展現的情報能力。以軍竟然能掌握伊朗重要會議的時間、地點及人員構成的精確數據,遠超常規偵察范圍,現在哈梅內伊嚴重缺乏安全感。恐怕只能信任自己最靠身邊的人了。
2025年7月7日,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會晤傳遞出關鍵信號:若伊朗出現“發展核武器的動作”,美國不會反對以色列發動新一輪軍事打擊。這一表態被解讀為美以針對伊朗的“非書面同盟協議”。
特朗普的“戰略模糊”政策實為雙面施壓。對內塔尼亞胡承諾的“行動默許”,源于雙方利益深度綁定,以色列需要美國對打擊伊朗核設施開綠燈,而美國試圖避免直接卷入沖突。這種表態被看作是美國對伊朗的施壓。
與此同時,特朗普卻呼吁伊朗重返談判桌,這也是美國對以色列的施壓,意思是美國隨時都可以拋棄以色列選擇伊朗作為新的抓手。
不過特里康普刻意回避了核心矛盾,那就是伊朗要求解除制裁并承認鈾濃縮權利。而美國堅持“伊朗須先棄核”。這種矛盾在此前的沖突中暴露無遺。當時伊朗因相信“美方將約束以色列”而放松戒備,結果遭突襲,導致美方信用徹底破產。
伊朗的應對陷入兩難困境。外長阿拉格齊7月12日重申任何協議必須承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該立場已被議會法案確立為不可逾越的紅線。
但現實反制手段有限:外交上僅通過個案審批核查請求來延緩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同時軍事上伊朗也是暴露了自身的:沖突期間發射的500余枚彈道導彈和1100架無人機,但是高層抵抗意志薄弱,不敢全力出手。更棘手的是安全機制漏洞:盡管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因專屬衛隊保護和戰時隱身策略未受襲擊影響,但總統遇襲事件暴露了高層防護體系的脆弱性。
下一輪沖突的倒計時器已開始運轉。以色列設定的觸發條件包括伊朗重啟60%豐度鈾濃縮、拒絕重返核談判或哈梅內伊公開露面。伊朗表面宣稱“外交大門永不關閉”,實則觀望美國是否展現“真實善意”,例如部分解除制裁,而非空談談判。特朗普政府的漁利邏輯則清晰得多:若伊朗屈服可收割外交成果;若沖突再起則通過軍售和油價管控獲益。
這種算計使中東陷入危險的“擔保人陷阱”:當美國為以色列行動開綠燈時,也為自己簽下了一張可能無法兌付的風險支票。
如今德黑蘭的建筑廢墟與華盛頓的外交辭令,共同構成了中東火藥桶的雙重引信。我相信現在伊朗的和平根本維持不了多久,恐怕糾結在半年內,雙方還得再打一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