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軍1968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本科畢業1999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研究生碩士學位畢業。多年從事美術教學。
在油畫的創作實踐中,陳利軍以解構主義視角突破了傳統寫實主義的邊界。我們可以以《貓》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他通過對貓科動物生理形態的夸張變形,將生物性特征升華為精神符號。畫面中慵懶的伸腰動作被夸張處理,縱向跨幅的筆觸肌理形成天地軸線,這種解構性重組使作品超越了物象表征,構建出由個體生命體驗向宇宙意識躍遷的視覺敘事。陳利軍通過寫實到寫意的戲劇性轉折,實現了從具象再現到思想表現的范式轉換,這種創作手法既延續了畫以載道的價值主題,又融入了表現主義的現代性特征,為油畫“意境化”進行了成功示范。
關于寫實,陳利軍展現出對寫實繪畫本質的深刻認知。早期創作中精確的筆觸控制與色彩還原,實質是建立在對自然秩序的嚴謹觀察之上。通過肌理塑造與光影解析,陳利軍完成了對客觀物象的科學性解碼。當畫面中樹根的肌理細節被轉化為文化記憶的載體時,這種創作轉向標志著陳利軍開始突破"視覺真實"的局限。在《蓮蓬》等作品中,陳利軍將生物學意義上的形態特征轉化為哲學隱喻,使寫實繪畫成為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領域的橋梁。
《小鎮》被解重構為色域體系,通過平面化處理消解空間深度,使畫面成為承載集體記憶的場域。由形達意,他的作品在寫意階段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東方美學特質,比如馬的動態捕捉不再依賴于解剖學準確性,而是通過筆勢的流動性傳遞生命的韻律。又如在《秦俑》中,陳利軍以形達意,深刻表達歷史符號的物質屬性,使陶俑形象轉化為文明記憶的圖騰。這種創作策略暗合中國傳統文人畫"遷想妙得"的美學理念,同時兼具現代藝術中的符號學理論。畫面中偶發性的筆觸失控與色彩漫溢,實則是陳利軍對"可控性"創作觀念的反叛,這種創作狀態使作品獲得了超越技術層面的精神維度。從《花旦》到《佛像》陳利軍逐步建立起獨特的從寫實到寫意的視覺語法體系,在人物造型中鮮明嚴謹的結構已經遞進為豐富的文化、歷史、情感、思想視覺密碼,這種油畫創作手法增益了東方美學的寫意精神,兼融當代藝術的觀念性表達,內涵豐富,相當耐于品讀。
超越形骸,走向心象之境。以佛教題材作品為例,陳利軍的油畫創作不斷溝通東西方美學的深層對話,把佛像的莊嚴法相被解構為色彩的新鮮矩陣,通過非寫實的筆觸重組,使宗教意象轉化為普世的精神脈絡。這種創作實踐既延續了敦煌壁畫的象征性傳統,又吸收了西方油畫的幾何抽象理念,清晰地展現著當代油畫的轉型路徑,既保持著對寫實傳統的尊重,又不斷突破媒介邊界,在形態解構與精神重構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個性化地定義了繪畫的本質價值,為當代油畫的發展創新提供出一片相當深刻的啟示空間!
著名書畫評論家 羅成 2025年7月1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