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宣稱"臺灣不會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印度將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這話聽著挺唬人,但印度真有這本事嗎?
印度媒體為啥突然這么亢奮?
印度媒體這幾年在國際問題上特別活躍,尤其愛拿中國說事兒。
自從莫迪政府上臺后就推行強硬的民族主義路線,需要媒體配合塑造"印度崛起"的形象。
當經濟增速從疫情前的7%降到現在的6.1%,失業率攀升到7.8%時,炒作國際話題就成了轉移矛盾的好辦法。
印度老百姓看到媒體說自己國家在臺海問題上能當關鍵玩家,自然感覺國家在國際上越來越有分量。
還有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兩國關系就沒緩過來。印度國內反華情緒居高不下,媒體這時候跳出來炒作臺灣、新疆、南海等涉華敏感議題,既能迎合民族主義情緒,又能給國內矛盾找個出口。
最后是印度加入QUAD機制后,需要向美西方表忠心。拿臺海議題當"投名狀",既能強化與美國的合作,又能換取西方的戰略支持。這種策略看起來一石二鳥,但風險也不小。
印度媒體特別強調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價值,聲稱印度守著印度洋,能在關鍵時刻掐住中國的能源命脈。這想法聽著挺帶勁,但實際操作起來沒那么簡單。中國80%的石油進口確實要走馬六甲,但封鎖海峽需要的不僅是決心,更需要實力。
臺灣和烏克蘭能這么比嗎?
印度媒體愛拿臺灣跟烏克蘭比較,但這倆事兒壓根不在一個頻道上。
從地理屬性看,臺灣是中國隔海相望的省份,防御邏輯以海空為主。烏克蘭是歐亞陸權樞紐,多國接壤,容易爆發地面戰爭。
臺灣海峽寬度只有130公里,解放軍的火箭軍導彈幾分鐘就能覆蓋全島。烏克蘭國土面積60萬平方公里,戰線拉得老長,完全是兩種作戰模式。
從歷史法理看,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1943年《開羅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都明確規定日本要把臺灣歸還給中國。
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更是確認了一個中國原則,全世界只有13個國家承認臺灣當局,連美國都不敢正式承認"臺獨"。
烏克蘭呢,是蘇聯解體后的獨立主權國家,國際地位完全不同。
從政治本質看,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內政,反"臺獨"、維護統一是中國的紅線?!斗捶至褔曳ā返诎藯l明確規定了動武的條件,這不是說著玩的。烏克蘭危機本質上是俄美歐的地緣博弈,涉及的是主權國家間的安全利益。
從國際干預看,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只敢搞戰略模糊,不敢明確承諾軍事保護。烏克蘭危機中,西方國家公開軍援烏克蘭,直接介入沖突。美國對臺軍售確實不少,2024年達到108億美元,但這跟直接軍事干預還差得遠。
所以印度媒體硬要把臺灣跟烏克蘭拉到一起比較,更多是想吸引眼球,制造話題。臺灣的未來取決于中美博弈和兩岸關系發展,跟烏克蘭的戰亂沒啥可比性。
印度真有這個實力嗎?
印度媒體吹得挺響,說能靠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群島發揮關鍵作用,但實際分析一下,印度這手牌沒那么硬。
印度海軍確實這些年發展不錯,目前有各類艦艇150艘左右,包括2艘航母、11艘驅逐艦、13艘護衛艦。
但中國海軍的艦艇總數超過350艘,包括3艘航母、25艘驅逐艦、40艘護衛艦,在導彈技術方面更是領先一大截。
特別是反艦彈道導彈技術,中國的東風-21D被稱為"航母殺手",射程超過1500公里,印度根本沒有對等裝備。
馬六甲海峽不是印度的后院,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都在旁邊看著。這些東盟國家跟中國的貿易關系密切,中國-東盟貿易額2024年達到9752億美元,占東盟對外貿易的15%。
印度要在馬六甲搞封鎖,必然遭到東盟國家的集體反對,國際壓力不是鬧著玩的。
印度最引以為傲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軍事基地,目前也就具備監視功能,缺乏真正的封鎖火力。而且中國早就在布局替代通道,中緬石油管道年輸送能力2200萬噸,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也在加緊建設中。中國對馬六甲的依賴度正在逐步降低。
最關鍵的是,臺海博弈的核心在中美兩國,美國第七艦隊常年在西太平洋游弋,有6萬多人、60多艘艦艇、300多架飛機。
中國的區域拒止能力也不是吃素的,東部戰區有70多萬兵力,配備各種先進導彈。這兩個巨頭掰腕子的時候,印度充其量算個"邊緣玩家"。
印度跟臺灣連正式外交關系都沒有,雙邊貿易額只有74億美元,還不到中美貿易的零頭。在這種情況下,說什么關鍵作用,真是有點自我感覺良好了。
印度的小算盤
印度加入QUAD后,需要在印太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
美國一直想拉印度當遏制中國的馬前卒,印度這時候在臺灣問題上放話,既是給美國遞眼色,也是給自己加戲。
QUAD去年的軍演規模確實不小,四國出動了26艘軍艦、170架飛機,但說到底還是配角。
其次印度經濟雖然在增長,但問題不少。
貧富差距巨大,最富有的1%人群掌握40%的財富,而40%的人口每天生活費不到2美元。
失業率持續攀升,特別是年輕人就業壓力很大。莫迪政府需要找點事兒轉移視線,國際熱點是個好選擇。
最后是中印邊境對峙還沒完全解決,印度想通過臺海問題給中國添堵,開辟"外交第二戰線"。但這招風險很大,中國在主權問題上從來不含糊。
印度這幾年確實發展不錯,GDP總量達到3.7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跟中國比還差得遠,中國GDP是17.7萬億美元,是印度的近5倍。
在軍工自主能力方面,印度的國產化率更是慘不忍睹,連自己的航母國產化率都不到40%,核心技術嚴重依賴進口。
印度想當"全球南方領袖",但又依附西方陣營,戰略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在臺海問題上跳得太高,很可能把自己搭進去。
中印貿易額已經超過1250億美元,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真撕破臉對印度沒好處。
如果印度真的誤判形勢,在臺海問題上有實質性動作,中國的反制手段很多。經貿制裁、邊境軍事壓力、外交孤立,印度承受得起嗎?2020年邊境沖突后,中國對部分印度APP的限制,就讓印度IT行業損失不小。
印度媒體現在喊得很響,但真要動真格的,恐怕就沒這么硬氣了。臺海問題涉及中國的底線,中國有決心也有能力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印度在這個問題上最好掂量清楚,別玩火自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