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花樹被日本歐洲搶著種,是國人不識貨還是老外沒見過世面?
有這么一種珍稀的觀花樹,在中國的街道上幾乎銷聲匿跡,知道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但在異國他鄉,尤其是在歐洲和日本的街道上,它卻開得如此艷麗,還成為世界著名的觀花行道樹。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外國人搶著種的中國花樹,在國內卻無人問津?
被遺忘的中國“美人”
玢姬花,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詩意,它的學名叫玢(bīn)姬花,屬于安息香科的一種珍稀觀花喬木。不僅名字不常見,大多數中國人都不認識這種花。
但當它開花的時候,那景象絕對令人嘆為觀止!滿樹的粉紅色小花,如同繁星點綴,遠遠望去宛如一片粉色的云朵漂浮在空中。花朵形狀特別,五角星形的花瓣舒展開來,像是海星在枝頭綻放,美不勝收。難怪歐洲人給它起了個浪漫的外號——"中國海星花"。
玢姬花主要分布在我國華中和西南地區,尤其是在神農架、武陵山、大巴山等山區的中海拔地帶。那里的山民們世代與玢姬花為鄰,卻不知這位"鄰居"已經成了國外園林的明星。這朵"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花兒,命運轉折點發生在19世紀,當時英國植物學家從中國采集了它的種子,帶回歐洲進行培育。
一開始,歐洲人也被玢姬花的"高冷"特性難住了。這種植物的種子有著超長的休眠期,外殼堅硬如鐵,發芽率低得令人絕望。但歐洲人沒有放棄,他們慢慢攻克了這些技術難題,通過各種處理方法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成功實現了大規模繁殖。
經過上百年的培育和改良,如今在意大利、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公園、街道和庭院里,玢姬花已經成為常見的景觀樹種。它的春季花期與櫻花相近,卻比櫻花更加持久,而且樹形優美,壽命可達百年以上,維護成本低,抗病蟲害能力強,簡直就是理想的城市綠化樹種。
更有趣的是,21世紀初,玢姬花完成了一次"回亞洲"之旅——日本從歐洲引進了這種中國原產的植物!如今,在日本的許多公園和苗圃里,也能看到玢姬花的倩影。日本人對它愛不釋手,甚至將其視為櫻花的理想替代品。
而在玢姬花的故鄉——中國,它卻幾乎銷聲匿跡。即使在植物愛好者圈子里,知道它的人也屈指可數。更別說在城市綠化或家庭園藝中使用它了。這樣的反差,不禁讓人扼腕嘆息:我們自己的寶貝,為何會被如此忽視?
為什么國人對玢姬花視而不見?
既然玢姬花這么美,在國外又如此受歡迎,為什么在中國卻無人問津呢?這里面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原因。
首先,宣傳普及嚴重不足。說句實話,你是不是直到看這篇文章才知道有"玢姬花"這種植物的存在?別不好意思承認,我最初了解到它時也是一臉懵。在中國,關于玢姬花的科普和宣傳幾乎為零,大眾媒體很少報道它,園藝書籍中也鮮少提及。連園林專業的學生都未必聽說過它,更別說普通人了。
想想那些家喻戶曉的植物:櫻花、玉蘭、桂花、月季……它們為什么人氣高?因為有足夠的曝光率和文化傳承。櫻花有日本的櫻花節,桂花有"桂子月中落"的詩句,玉蘭有"玉樹瓊花"的美譽。而玢姬花呢?它的文化符號幾乎是空白的。沒有詩詞歌賦為它背書,沒有節日活動為它造勢,自然難以走入大眾視野。
其次,育苗技術難度大。玢姬花并不是一種容易培育的植物,它的種子休眠期長達1-2年,發芽率極低,幼苗生長緩慢。歐洲苗圃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究如何提高它的繁殖效率,而國內對此卻研究甚少。
對于苗圃來說,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去攻克一個知名度低、市場需求不明朗的品種,顯然是個高風險的選擇。他們寧愿種植那些已經市場成熟、技術簡單的品種,比如香樟、廣玉蘭、紫薇等,至少能保證有穩定的銷路。這種"求穩"心態,導致了像玢姬花這樣需要"長線投資"的珍稀樹種被忽視。
在國內,園林設計師和苗木商更喜歡那些生長周期短、能快速變現的樹種。像香樟、桂花這樣的"常青樹",從苗到成品周期短,價格穩定,銷路廣闊。而玢姬花從種子到可銷售的苗木需要3-5年時間,這對追求快速回報的苗木經營者來說,實在是太漫長了。
最后,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尷尬現實:我們對外來物種有著不理性的"崇拜"。在國內的園林市場,進口或"舶來品"往往更受青睞。比如加拿大紅楓、北美海棠、日本櫻花等外來樹種,常常身價不菲,卻依然供不應求。而那些本土的珍稀樹種,卻因為"太熟悉"或"不夠洋氣"而被忽視。這種心理導致了我們對自己寶貴植物資源的漠視。
被遺忘的不只是玢姬花
其實,像玢姬花這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中國珍稀植物還有很多。它們或許不如玫瑰嬌艷,不如櫻花浪漫,但它們獨特的美麗和生態價值同樣值得我們珍視。
比如珙桐,這種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古老樹種,原產于中國西南地區,卻在歐美國家的植物園中廣受歡迎。再如中國鵝掌楸,同樣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卻在美國作為觀賞樹種廣泛種植,甚至成為密西西比州的州樹。還有金錢松、水杉、銀杏等,都曾是國外園林中的"明星",而在國內園林應用卻相對有限。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缺乏對本土植物資源的系統研究和商業化開發。歐美國家從19世紀開始就對全球植物資源進行系統收集和研究,建立了完善的植物引種、育種和推廣體系。而我們對自己的植物寶庫卻知之甚少,研究不足,更別說商業化推廣了。
那么,面對這種困境,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保護珍稀樹種最好的方式就是商業化。單純依靠立法保護是不夠的,只有當一種植物被廣泛種植、利用,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它才能真正得到保護和發展。就像銀杏和水杉,正是因為商業化種植,它們才從瀕危物種變成了常見樹種。
其次,我們需要加強對本土珍稀植物的科研投入。比如針對玢姬花種子發芽率低的問題,研發更高效的繁殖技術;研究其生長特性和適應性,為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規模化種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加強對珍稀植物的宣傳普及。通過各種媒體平臺宣傳它們的價值和美麗,舉辦以本土珍稀植物為主題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些"國寶級"的植物資源。只有當大眾對它們產生認同和喜愛,才能形成廣泛的市場需求。
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了一些積極的變化。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對本土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一些植物園和科研機構也在嘗試對玢姬花等珍稀樹種進行保護性繁育。此外,隨著城市綠化對植物多樣性要求的提高,這些特色樹種也有望獲得更多應用機會。
珍稀植物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尤其是那些原產于中國的特有種類,更是我們民族的綠色文化遺產。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玢姬花這樣的"國寶級"植物,讓它們不再只是國外園林中的明星,也能在自己的家鄉綻放光彩。畢竟,最美的花朵,應該首先在自己的土地上盛開。#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