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起看似尋常的醫療事件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不僅讓公眾對醫生的職業行為議論紛紛,更將“醫患邊界感”這一話題推向風口浪尖。從患者凌晨1點要求急診換藥被拒,到家屬因陪護床不適擅自占用醫生休息室,這些事件背后,既涉及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也關乎醫患雙方對彼此權責的認知邊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急診資源該不該為“非急癥”讓步?
6月上旬,南寧一名男子的遭遇引發了關于“急診職能”的激烈爭論。據媒體報道,該男子因左足底近足跟處有一道3 cm的皮膚裂傷,此前已接受過處理,醫囑為1~2天換藥一次。然而,他卻在凌晨1點突然前往醫院急診科,要求醫生為其換藥,這一請求被當班醫生當場拒絕。
“現在是凌晨1點多鐘,不換藥。”醫生的回應簡潔而堅決。患者則焦急地表示“萬一我的腳壞掉了”,醫生卻表示:“自行不按正常時間換藥,所造成的后果需自己承擔。”事后,患者因不滿醫生的“冷漠”,將事件視頻發布到網絡,質疑醫生的做法“不合理”。
這則視頻迅速引發網友兩極化的討論。支持患者的一方認為,“換藥只是小事,患者凌晨趕來肯定是傷口不舒服,醫生順手幫忙處理并不費時,沒必要拒人千里”,甚至有網友感慨“底層老百姓生活不易,醫生應多些體諒”。而反對的聲音則直指“對急診職能的誤解”:“急診是救命的地方,不是隨到隨辦的‘便民服務站’。如果醫生正在給非急癥患者換藥,突然來了需要搶救的病人,到底該先救誰?”
事實上,從醫療規范來看,醫生的拒絕并無不妥。《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明確規定,急診科是急危重癥診療的首診場所,核心職能是“搶救、鑒別診斷和應急處理”,針對的是突發疾病、意外傷害等需要立即干預的情況。而門診則承擔病情平穩患者的診治、慢性病隨訪等任務,換藥這類常規操作,本就屬于門診的服務范疇。
醫院的“預檢分診”制度更能說明問題:急診患者會被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級,瀕危、急危病人需“立即救治”,急重病人需“短時間內進入搶救區”,急癥病人需“優先候診”,而非急重患者則“不建議在急診接受治療”。這一制度的目的,正是為了確保有限的急診資源用在“刀刃上”——若非急癥隨意占用急診通道,可能導致真正的重癥患者錯失黃金搶救時間。正如一位急診科醫生所言:“我們看似‘閑著’,實則每分每秒都在待命,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一旦為非急癥開了先例,急診秩序將徹底混亂。
那些被“無視”的醫患邊界
就在“凌晨換藥”的討論余熱未消時,另一起更顯荒誕的事件再次刷新了人們對“醫患邊界”的認知。6月25日,廣東一名醫生在社交平臺發帖吐槽:自己值夜班時忙于寫病歷、處理患者、參與急診會診,直到深夜11點多才回到休息室,推開門卻發現一名患者家屬正躺在自己接班時鋪好的被窩里熟睡,不僅關了門和燈,還把空調也關了。
“那大爺看起來挺邋遢,我問他怎么睡在這里,他說陪護床太硬,腿疼。被我發現了還想接著睡,更氣人的是,所有沒鎖的柜子都被打開了,像是被翻找過。”醫生無奈地表示,“值班久了什么人都能遇到,但這種事絕不能容忍,否則以后大家都往醫生休息室鉆,還怎么工作?”
這并非個例。湖北一名影像科醫生分享了更糟的經歷:曾收治一名醉酒的外傷患者,沒一會兒人就不見了,最后在值班室床上找到了他——“身上又臟又臭,還尿失禁了,當時差點吐出來”。事后,醫院為所有值班室裝上了刷卡才能打開的防盜門。福建一名女醫生則坦言,自己曾在深夜被突然站在床頭的男家屬叫醒,“雖然穿得整齊,但獨自在值班室時真的害怕,萬一對方有惡意,后果不堪設想”。
更嚴重的案例發生在山東某三級醫院:一名患者家屬失蹤后,監控遍尋無果,最終在醫生休息室發現他已無意識地躺在病床上,送醫后診斷為腦卒中。就因為發病地點在醫生休息室,醫院最終賠償了十余萬元。
這些事件暴露出一個共同問題:部分患者及家屬對“醫患邊界”的漠視。醫生休息室是醫務人員在高強度工作間隙短暫休整、存放私人物品的空間,屬于相對私密的工作區域,并非公共休息場所。隨意闖入、占用甚至翻動物品,不僅侵犯了醫務人員的隱私和權益,更可能引發安全風險。正如多位醫生的共識:“值班室必須鎖門,這不僅是保持邊界,更是保護自己和患者的必要措施。”
面對不合理要求:醫生如何“體面拒絕”?
在日常診療中,醫生遇到的不合理要求遠不止上述兩種:有的患者執意要用昂貴但不適合的藥物,有的拒絕必要檢查卻要求“快速治愈”,有的甚至索要虛假醫學證明……直接拒絕容易激化矛盾,妥協又可能違背醫療原則,如何“巧妙說不”,成為醫生職業素養的重要考驗。
有資深醫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拒絕時要先“共情”,再“專業引導”。例如,不說“不行”,而是先肯定患者的想法——“我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再結合專業知識分析:“但從你的病情來看,另一種方案更安全有效,之前很多類似患者用這個方案恢復得很好,咱們可以先試試,你覺得呢?”
這種溝通方式的核心,是將“拒絕”轉化為“為患者著想”。“把建議和患者的利益綁定,讓他們明白‘醫生的堅持是為了自己好’,多數人是能理解的。”這位醫生解釋道,“有些患者確實‘吃軟不吃硬’,硬碰硬只會引發爭吵,用商量的語氣反而能化解矛盾。”
事實上,醫患關系的本質是“信任與尊重”。患者需要理解:急診資源的珍貴性決定了它必須優先服務于急危重癥;醫生的工作空間和職業邊界,需要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維護。而醫生在堅守原則的同時,也可通過更耐心的溝通傳遞專業態度,減少誤解。唯有雙方都守住邊界、換位思考,才能讓醫患關系走向更和諧的良性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