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新的浪潮中,滴滴無人駕駛技術一路高歌猛進,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出行版圖,這對傳統網約車司機與出租車司機而言,影響可謂深遠。
自開啟無人駕駛研發征程,滴滴的發展腳步從未停歇。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已在上海、廣州、北京等 11 座城市投放超 3000 輛 L4 級自動駕駛測試車,累計測試里程強勢跨越 8000 萬公里,日均訂單量輕松突破 10 萬單。在上海嘉定區,核心區域已實現全天候運營,車輛在復雜場景下的接管率降至極低的 0.1 次 / 千公里,技術成熟度與穩定性有目共睹。并且,滴滴還制定了宏偉規劃,2027 年前將在 50 座城市部署 10 萬輛無人車,到 2030 年,無人車規模預計突破 100 萬輛,占平臺總運力的 30% 以上。
如此迅猛的發展態勢,讓傳統網約車和出租車司機首當其沖。在已開放無人駕駛服務的區域,平臺推行 “混合派單” 模式,機場、商圈這類路線清晰、路況相對簡單的訂單,往往優先分配給無人車。據業內預估,當下試點城市核心運營區,司機收入已出現約 30% 的下滑。從長遠看,未來 1-2 年,試點城市司機收入降幅或擴大至 50%,全國平均降幅達 15%-20%。3-5 年后,假設技術全面成熟、政策一路綠燈,核心城市司機需求將銳減 30%-50%。這意味著,大量傳統司機將面臨無單可接、沒活兒可干的困境。當滴滴無人駕駛車輛大規模投入運營,其憑借高效的運營調度、較低的運營成本,會極大地擠壓傳統司機的訂單空間。
盡管形勢嚴峻,但并非毫無轉機。無人駕駛車輛的維護、遠程監控、數據分析等新興崗位正逐步興起,傳統司機可憑借自身對車輛的熟悉與駕駛經驗,經過專業培訓實現轉型。同時,在一些特定場景與面對特殊乘客需求時,人類司機的靈活性、應變能力以及人性化服務,依舊無可替代。傳統司機若能深耕服務品質,提供更貼心、個性化的服務,也能在市場中守住一席之地。面對滴滴無人駕駛的沖擊,傳統司機需保持敏銳,提前規劃,積極轉型,才能在行業變革的浪潮中尋得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