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賣了 28萬輛車的小米汽車 APP,月活居然達 269.3 萬?
當一款汽車產品累計銷量僅 28 萬輛時,其相關APP 的月活躍用戶卻突破 269.3 萬 —— 小米汽車創造的這組數據反差,正在重構汽車行業對用戶運營的傳統認知。2024 年 13 萬輛、2025 年上半年 15 萬輛的銷量成績,雖尚未進入行業第一梯隊,但千萬級潛在用戶池的沉淀,已然顯露出這家科技企業跨界造車的獨特競爭力。
數據悖論背后的用戶池邏輯
傳統車企的APP就像一把電子鑰匙——只有買了車才能用。它們的月活用戶通常是銷量的1.2倍左右,主要用來遠程開空調、預約保養。這種"買車才注冊,不用就休眠"的模式,讓APP變成了4S店的線上服務臺。
而小米汽車APP卻玩出了新花樣。269萬月活用戶是實際車主的9.6倍,相當于每個車主背后站著8個"云車主"。這些非車主用戶72%來自小米手機、智能家居的生態導流,每天打開APP3.2次(傳統車企用戶只有0.8次),他們不急著買車,而是來刷新車資訊、玩社區互動、搶生態福利,就像在"汽車主題樂園"里提前體驗。
用戶運營的"三重奏"
小米把手機那套"粉絲經濟學"完美復刻到汽車領域:
內容種草:工程師親自上陣拍短視頻說車,單期播放量輕松破15萬,把枯燥的技術參數變成"技術脫口秀"。
全民造車:"共創實驗室"讓用戶投票決定新車細節,SU7 Max的輪轂樣式就是網友票選出來的。參與過的用戶試駕轉化率直接翻2.3倍。
生態導流:小米賬號打通全系產品,你剛在手機上搜過"露營裝備",APP就給你推車載露營模式。今年41%的試駕訂單都是這么來的。
更絕的是獲客方式——把汽車APP入口藏在手機負一屏、智能音箱語音指令里,甚至在米家APP里開"汽車專區"。這種"埋伏式營銷"讓獲客成本只要38元,是傳統車企的1/5。
(來源:太平洋汽車網)
爆單背后的"數字煉金術"
18小時24萬訂單不是奇跡,而是長期"養魚"的結果。62%訂單來自注冊超半年的老用戶,他們完整經歷了"圍觀→互動→下單"的轉化閉環。這套"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就像智能漏斗:
刷過5次配置頁沒咨詢?那就送你試駕禮包;試駕三次沒下單?那就邀請你參加車主派對;已購車用戶?專屬客服秒拉進群。
靠著這套體系,APP用戶留存率高達68%(行業平均45%)。當池子里的魚足夠多,新車發布就像往魚塘里撒飼料,訂單自然蜂擁而至。
生態聯動才是終極殺招。83%車主同時擁有3件以上小米設備,APP里的"智能家居聯機課"最受歡迎——教你怎么用車機控制空調、窗簾,看完課的用戶下單率提升40%。小米之家更是把汽車展區塞進手機店,今年18%試駕用戶是買手機時"順路"被種草的。
“甜蜜”的煩惱
雖然模式跑通了,新挑戰也隨之而來:
社區管理越來越難,有車主吐槽充電問題,2小時就能蓋出千層樓;銷量破50萬后,專屬客服響應速度從5分鐘變成25分鐘;傳統車企開始抄作業,但吉利、比亞迪的生態APP總像"缺個芯片"。
行業正在重塑游戲規則——傳統車企還在比"廣告費換銷量",小米已經玩起"用戶資產"的新概念。這269萬月活用戶就像存錢罐,按當前轉化率,未來三年能兌現80萬輛銷量。
當汽車變成"四個輪子的智能手機",小米APP就是它的應用商店。這里賣的不僅是車,更是一整套數字生活方式。那些每天來打卡的"云車主"們,或許正在用指尖投票,決定下一個汽車時代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