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薪’傳徽藝融鄉韻”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指導教師胡靜的帶領下,奔赴黃山市,通過實地走訪、影像記錄和數字化傳播,開展為期三天的非遺文化調研活動,深入探究徽菜的制作工藝與傳承現狀,探索徽菜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匠心守藝 傳承徽菜
當地資深徽菜傳承人王可喜自幼出身徽廚世家,1960年即投身于廚師行當,至今已從業半世紀有余。活動首日,實踐團隊邀請他圍繞徽菜品種、徽菜風味、徽菜起源、徽味發展、徽菜走出徽州等內容開展專題授課,分享他在徽菜制作領域的經驗和技藝。
在與徽菜傳承人的互動交流中,團隊成員不僅深入了解了徽菜的制作工藝,更被王可喜的堅守與執著深深打動,對“匠心”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學們表示,要用手中的鏡頭讓更多人看到徽菜的魅力,讓“皖美味道”走向中國,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匠心獨運 創新徽菜
中國徽菜大師、臭鱖魚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鐘少華至今深耕徽菜30多年,完整地繼承了徽菜的傳統工藝與精髓,并通過自己的專研與創新,讓徽菜瑰寶臭鱖魚更加聞名,使鐘大廚臭鱖魚成為黃山餐飲的一張名片。
活動次日,實踐團隊在鐘少華先生帶領下,對徽州臭鱖魚非遺保護單位百年餐飲老字號紫云館進行參觀調研,并在觀看臭鱖魚的生產流水線后對鐘先生進行了專訪。鐘少華表示,紫云館作為一家百年老店,不僅要對老徽菜進行更多的挖掘與塑造,更要面對新的餐飲趨勢,創新菜品的特色和呈現方式。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館內研發推出干鍋臭鱖魚、漢堡臭鱖魚、醬香臭鱖魚、窖香鱖魚等。他說:“延續發展、傳承創新百年的臭鱖魚技藝,是我天生的責任和終生的事業。”由此,團隊成員對徽菜品牌的經營理念和發展現狀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徽菜做媒 文化鑄魂
中國徽菜博物館集展示、弘揚和傳播徽菜文化為一體,既是黃山市的名片,也是徽州美食文化核心競爭力的標志。活動終日,實踐團隊參觀該館的徽菜文化展區、徽菜美食體驗區、徽菜產品售賣區、徽州飲食體驗區及徽菜培訓基地區等五大功能區,了解徽菜的發展歷史、徽菜背后的歷史典故、徽菜與徽商的故事,進一步讀懂了“徽州味道”背后的文化密碼。
2024級公共藝術專業馬海燕同學感慨道:“原來徽菜的重油重色,竟是古徽商行走四方時重味保鮮的智慧結晶。特別是徽菜名片臭鱖魚,這道佳肴源于古徽商長途販運的保鮮智慧,而今已成為‘徽商精神’的味覺符號。”
此次社會實踐,讓同學們將文化傳承從課堂聆聽變成躬耕實踐,親身感受徽菜與徽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更是一堂生動的文化自信課。“最鮮活的文化基因,就藏在煙火人間里”,團隊指導教師胡靜認為:“了解中國文化,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通訊員 胡靜 高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