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丨卡卡
文丨卡卡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暫不考慮。”
簡單的4個字,李在明政府愣是思考了整整10天才說出來,可見他們背后的糾結與掙扎。
中國本著友好交流的態度,給韓國發去了9月抗戰勝利80周年的活動邀請,其實我們是可以預想到結果的。
果然,在美國的施壓之下,青瓦臺一直都有明確的答案,韓方糾結的只是該怎么跟“大哥”解釋。
不得不說,韓國這種“在夾縫中生存”的窘境,真的怪不了別人,可是韓國為什么不去改變呢?
美方的“壓迫”
盟友的施壓,如今越來越不加掩飾,甚至帶著一絲羞辱的意味,美國不再是敲打,更像是揮舞著棍子,逼著韓國在懸崖邊上做選擇題。
還記得七月初嗎?
韓國鋼鐵的關稅豁免一到期,白宮眼皮都沒眨一下,稅率直接從零拉到百分之二十五,這不是貿易摩擦,這是一把刀,精準地捅向韓國的經濟動脈。
浦項制鐵這些巨頭瞬間感到寒意,每年幾十億美元的成本,利潤被硬生生刮掉一層。
這哪里是談判,分明是把經濟當成了工具,逼你表態。
經濟的痛還沒緩過來,軍事和外交的組合拳又到了,美國防長在公開場合喊話,要韓國把國防開支提到GDP的5%。
弦外之音誰都聽得懂:不掏錢,駐韓美軍的意義就要重新掂量了。
這筆賬,意味著每年多付近四百億美元,直接翻倍,韓國不只要為自己站崗,還得為盟友的全球戰略買單。
更傷人的,是那種不加掩飾的輕視。
美國務卿說好要訪問首爾,臨時一句“行程有變”就取消了,連個像樣的理由都懶得給,扭頭就飛去東南亞談起了供應鏈。
這種當面放鴿子、背后敲竹杠的姿態,就是在明白無誤地告訴青瓦臺:你的外交獨立性,得看我的心情。
當李在明政府以為,忍下不訪華的決定,至少能換來美韓峰會的順利推進時,現實卻給了一記更響的耳光。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集會上輕蔑地談論美韓會談,轉頭就高調宣布與菲律賓總統見面,這種公開的冷落,比任何借口都來得刺痛。
中方的“投喂”
與美國的步步緊逼相比,中國的姿態是另一番景象,桌上擺著合作的清單,和一份無法否認的經濟賬本。
中國,連續十九年都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超過3200億美元,占了韓國外貿總盤子的四分之一還多。
這串數字不是冷冰冰的統計,而是滲透在國民經濟毛細血管里的血液。
三星在西安工廠造的存儲芯片,七成要運回韓國,這是它全球競爭力的基石。
LG在南京基地產的動力電池,占了它全球三分之一的產能,是韓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跳板。
現代汽車在中國的銷量,甚至比在韓國本土還多。
這不是簡單的買與賣,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鏈深度捆綁。
去年簽的《中韓海鐵聯運升級協議》,更是給企業送去的實惠,三星的半導體設備從仁川港到西安工廠,時間少了18個小時,物流成本降了12%。
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累積起來就是產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所以中國九月的邀請,與其說是政治活動,不如說是一把能幫李在明政府“破局”的鑰匙。
它提供了一個高層溝通的機會,一個穩定經貿預期的平臺。
它能給那些對華出口占比超過四成的韓國企業一顆定心丸,也能在半導體、新能源這些前沿領域,探尋新的合作可能。
樸槿惠嘗試過
十年前,樸槿惠政府就在這盤大棋上,走過一步險中求勝的妙招。
她頂著美國的巨大壓力,先敲定訪美,穩住美國,緊接著反手就宣布訪華,并簽下了中韓自貿協定。
這一套“先穩后拉”的組合拳,硬是在兩大國的引力場之間,擠出了一個寶貴的平衡空間,也展現了當時韓國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和魄力。
然而如今的李在明政府,似乎陷入了一種集體焦慮。
他們不是不知道“安全靠美、經濟靠中”的結構有多畸形,但在美韓經貿談判屢屢碰壁、半導體管制懸而未決的當下,白宮直接甩出狠話:“這些問題不解決,峰會就別想了。”
這讓李在明連訪美的日期都定不下來,更別提復制樸槿惠的平衡術了。
青瓦臺幕僚們那種“必須先見美國,才能考慮中國”的執念,恰恰暴露了戰略自主的匱乏。
這種邏輯看似穩妥,實則把選擇權完全交到了對方手上,就連韓國的商界大佬們組團訪華,據說行程都要被反復審查,生怕惹惱了華盛頓。
這種自我設限,正在把韓國拖進更深的被動。
樸槿惠當年決定訪華時,美國在“薩德”問題上的壓力同樣排山倒海,但她依然做出了選擇。
如今的韓國政府,卻被一個虛無的“外交順序”和“盟友臉色”困住了手腳。
妥協,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李在明政府上臺后,不是沒有嘗試過“用妥協換空間”。
為了換取美國在半導體出口管制上的松綁,不惜交出核心技術轉讓清單,結果換來一句冷冰冰的“還不夠”。
這種“施壓—妥協—更糟處境”的惡性循環,正在把韓國拖進一個信任不斷被侵蝕的泥潭,每一次退讓,都未能換來預想中的善意,反而激發了對方更大的胃口。
霸權的邏輯里,從來沒有“適可而止”這個詞。
如果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恐怕不僅半導體問題遙遙無期,汽車關稅也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敲打的目標。
到那時,別說分享對華貿易的紅利,恐怕連本土核心產業的根基,都要面臨被動搖的風險。
其實可以不做棋子
選擇其實并不復雜,路也一直都很清晰。
要么是擺開宴席,邀請大家共同分享發展機遇的合作共贏,要么是揮舞著大棒,奉行零和博弈的霸權邏輯。
是坐下來,以平等的姿態分享果實,還是跪下去,在無盡的索取中被消耗殆盡?
歷史早已反復證明,一味地妥協和退讓,換不來真正的尊重,更換不來長遠的國家利益。
只有手里握著實實在在的合作籌碼,心里存著堅定不移的戰略自主,才有可能在這盤大棋里,不再只是一枚任人擺布的棋子。
對青瓦臺而言,是時候從“暫不考慮”的猶豫中抬起頭,用更長遠的眼光,為這個國家的未來做出決斷了。
因為,留給這場夾縫之舞的舞臺,真的已經不大了。
你怎么看李在明政府的選擇,你有什么好的建議給韓國政府嗎?
參考資料:
【1】人民網:日媒:韓國對美投資驟減90% 成亞洲對美國外國直接投資降幅最大國家 2025-07-15
【2】中華網:李在明拒絕在中美之間二選一 尋求平衡外交策略2025-07-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