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的高強度讓俄羅斯的軍火儲備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戰爭初期,俄軍依靠坦克集群和遠程火炮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推進。烏克蘭軍隊在西方提供的反坦克武器和無人機支持下,成功摧毀了大量俄軍裝備。
據烏克蘭國防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俄軍損失了超過2000輛坦克,包括T-72和T-90等主力型號?;鹋诘南耐瑯芋@人,俄軍的“龍卷風”火箭炮和152毫米榴彈炮每天發射數萬發炮彈,某些關鍵戰役甚至達到單日10萬發的峰值。
導彈方面,俄軍頻繁使用SS-21“圣甲蟲”彈道導彈和“伊斯坎德爾”導彈攻擊烏克蘭城市和軍事目標。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曾于2023年指出,俄軍的精確制導導彈庫存已大幅減少,迫使他們動用老舊的蘇聯時期儲備。
西伯利亞的軍火倉庫被緊急清空,卡車日夜不停地將彈藥運往前線,但供應仍顯捉襟見肘。俄軍后勤系統的疲憊暴露無遺,國內軍工生產雖加班加點,卻無法完全彌補戰場上的巨大缺口。
這種消耗不僅削弱了俄軍的戰斗力,也讓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面臨更大壓力。西方制裁切斷了高科技部件的進口渠道,俄軍新武器的生產速度明顯放緩。面對這樣的困境,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向少數愿意合作的伙伴國尋求幫助。
伊朗是俄羅斯在此次戰爭中最顯著的外部支持者之一。自2022年夏天起,伊朗開始向俄羅斯提供Shahed-136自殺式無人機。這種無人機價格低廉,每架成本僅2萬至4萬美元,卻因其低空飛行能力和規避雷達的特點,成為俄軍打擊烏克蘭基礎設施的重要工具。
據2025年5月《華盛頓郵報》報道,伊朗已向俄羅斯交付了超過2000架無人機,并在俄羅斯塔塔爾斯坦地區設立了生產線,以提高供應效率。
運輸過程高度保密。無人機通常被拆解后裝入木箱,從伊朗的班達爾安扎利港出發,經里海航運至俄羅斯的阿斯特拉罕港,隨后分發到前線。
2022年秋天,烏克蘭多地頻頻報告夜間爆炸,發電站、鐵路和軍營成為主要目標,這正是Shahed-136無人機的“手筆”。烏克蘭官員曾公開展示被擊落的無人機殘骸,指責伊朗直接參與了戰爭。
除了無人機,伊朗還提供了Fateh-110和Zolfaghar短程彈道導彈,射程分別達到300至700公里。這些導彈被用于攻擊烏克蘭后方的補給線和指揮中心。
2022年10月,伊朗北部公路上出現了載滿導彈的卡車車隊,最終這些武器通過海路運抵俄羅斯,并在戰場上投入使用。此外,伊朗還向俄羅斯提供了類似S-300的Bavar-373防空系統,幫助俄軍保護前線陣地免受烏克蘭無人機和導彈的威脅。
伊朗的援助不僅限于硬件。2023年,一支伊朗技術團隊前往俄羅斯,駐扎在某軍事基地,教授俄軍如何組裝無人機和發射導彈。
這種技術支持大大提升了俄軍對新裝備的適應能力。伊朗的參與也招致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彈。美國和歐盟多次對伊朗實施制裁,試圖切斷其對俄軍援的渠道。
伊朗為何愿意冒此風險?一方面,伊朗與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有著共同的對手——美國及其盟友;另一方面,俄羅斯的能源市場為伊朗提供了經濟上的喘息空間。
兩國在敘利亞戰爭中的合作也為此次援助奠定了基礎。這種互助關系雖然實用,卻讓伊朗在國際上更加孤立。
白俄羅斯作為俄羅斯最親密的盟友,在俄烏戰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2022年初,俄軍曾利用白俄羅斯領土作為進攻基輔的跳板,顯示出兩國軍事合作的深度。當俄軍在戰場上裝備損失加劇時,白俄羅斯迅速站了出來。
2024年8月,烏克蘭發動反攻,突襲俄羅斯庫爾斯克州,俄軍坦克和裝甲車損失慘重。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立即下令調撥現役裝備,包括T-72坦克、BMP-2步兵戰車和“龍卷風”火箭炮。
2024年8月13日據《基輔獨立報》報道,這些裝備被裝上平板車,連夜運往俄邊境,直接投入戰斗。由于白俄羅斯的裝備與俄軍系統高度兼容,俄軍得以迅速恢復部分火力。
白俄羅斯還提供了SS-21“圣甲蟲”彈道導彈。這是蘇聯解體后留下的庫存,射程在30至100公里之間,適合打擊烏克蘭的近后方目標。
2023年6月,普京宣布首批戰術核彈頭已部署至白俄羅斯,進一步加深了兩國的軍事綁定。這些核彈頭的運輸過程受到密切關注,顯示出白俄羅斯不僅是裝備提供者,更是俄羅斯戰略布局的一部分。
白俄羅斯的援助并非無償。俄羅斯通過能源補貼和政治支持回報這一盟友。白俄羅斯國內經濟因西方制裁而陷入困境,民眾對政府的軍事冒險多有不滿。
盧卡申科在國內的鐵腕統治雖然暫時壓制了反對聲音,但長期來看,這種深度介入可能為白俄羅斯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相比伊朗和白俄羅斯,伊拉克的援助更為低調,且主要通過伊朗渠道進行。2022年4月《衛報》披露,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組織“人民動員軍”向俄羅斯輸送了RPG-7火箭筒、反坦克導彈以及巴西制造的Astros II火箭炮(伊拉克稱為Sajil-60)。這些武器多源自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后散落的軍火,被民兵收集后轉手。
運輸路徑同樣隱秘。2022年3月26日和4月1日,武器從伊朗-伊拉克邊境的薩拉姆賈通道運出,經伊朗港口轉運至俄羅斯。這些裝備最終出現在烏克蘭戰場,為俄軍地面部隊提供了額外的火力支持。盡管數量有限,但這種援助在俄軍彈藥短缺的關鍵時刻起到了補充作用。
伊拉克政府的官方立場是中立,聲稱未直接參與對俄援助。伊朗對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的影響力不容忽視。這些民兵組織既是伊朗的代理人,也是伊拉克復雜內政的一部分。
他們的行動雖未得到官方承認,卻在事實上為俄羅斯提供了間接支持。這種“灰色”援助方式反映了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的復雜性,也讓伊拉克在國際社會中處于尷尬境地。
伊朗、白俄羅斯和伊拉克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俄軍的物資危機。伊朗的無人機和導彈增強了俄軍對烏克蘭后方的打擊能力,白俄羅斯的坦克和戰車填補了前線裝備的空缺,伊拉克的火箭筒和導彈則為地面作戰提供了額外支援。這些支持讓俄羅斯得以在戰場上維持攻勢,避免了因物資匱乏而全面潰敗。
烏克蘭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獲得了更先進的武器,包括“標槍”反坦克導彈、“海馬斯”火箭炮和無人機,俄軍的優勢并未因此扭轉。2024年8月,烏克蘭突襲庫爾斯克州,暴露了俄軍后勤和協調的短板。盡管有外援加持,俄軍的整體處境依然艱難。
經濟上,俄羅斯因制裁遭受重創。2024年,經濟萎縮3%,盧布匯率波動劇烈,民眾生活成本上升。伊朗和白俄羅斯的援助雖減輕了部分壓力,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俄羅斯的困境。中國和印度的能源貿易為俄羅斯提供了經濟緩沖,卻也讓其更加依賴少數伙伴國。
國際社會對三國的援助反應激烈。美國和歐盟多次加碼制裁伊朗,指責其延長戰爭。烏克蘭外交部呼吁進一步孤立伊朗及其盟友。北約的擴張——如2024年芬蘭和瑞典的加入——則讓俄羅斯的地緣環境更加嚴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