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出生的日本導演早川千繪算大器晚成,至少在國際舞臺如此。2022年長片首作《歲月自珍》入圍戛納“一種關注”單元,并獲金攝像機獎特別提名。2025年新片《雷諾阿》晉升戛納主競賽,早川千繪成為備受戛納關注和提拔的新人導演。
《雷諾阿》靈感源自早川本人的童年經歷和感受。1987年夏天,11歲小主人公沖田富士(鈴木唯 飾)與導演同歲。母親忙于工作,父親癌癥晚期住院,無人關心照顧的富士孤單寂寞。父親將至的死亡,和大人世界發生的種種悖論,沖擊著她的成長世界。影片鏡頭架在孩童高度,用女孩充滿距離甚至冷漠的旁觀者視角,注視周遭發生的一切。影片圍繞私密記憶,再現了一個孩子的獨特童年,面對死亡,她用神奇幻想來對抗孤獨憂郁,透出悄然反抗的力量和優雅。影片標題所指是肖像和印象派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Auguste Renoir)的畫作《安特衛普的伊雷娜·卡恩肖像》(Portrait of Irène Cahen of Antwerp),這幅畫早川童年就著迷,父親給了她一幅復制品,畫作也出現在影片的醫院里。
采訪中看上去瘦小薄弱的早川千繪,極少與人對視。她低頭安靜思考、柔聲細語回答問題,仿佛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卻令人感受到內心想法堅決、立場明確的力量。
您第一部影片關于一個令人不安的未來,人活到75歲以上,就會被要求主動安樂死;現在這部影片您又回看過去。您始終對“現在”之外的時間感興趣嗎?
我之前的電影《歲月自珍》大致是設定在不久的將來。其實對我來說,描繪的就是當代社會。所以我并非對現代故事不感興趣。但《雷諾阿》,我必須設定在1980年代, 因為它受我童年啟發,這也是故事的最佳舞臺。
您希望您的電影可以如何幫日本思考其問題和文化?因為您第一部作品探討了老齡化,現在這部似乎更多思考孤獨,這是許多日本人都存在的問題嗎?
說實話,我第一部電影涉及社會議題,之后我希望做截然不同的東西,拍一部更注重情感的電影。所以,重點不是對社會進行評論,也不是希望通過它來對社會做點什么。我并沒有任何這方面意圖。
自傳片通常是電影人根據自己生活經歷創作的電影。顯然反烏托邦的《歲月自珍》并非自傳,但這部新作某種程度觸及了您作為孩子、母親,以及照顧老年人的經歷。您能對此具體分享一下嗎?
《雷諾阿》的靈感源于我的童年,但它并非自傳。因為影片中具體情節均屬虛構,但她感受到的情感和經歷源于我自身。
您把它定義為一部必須做的電影,正如您談到情感,這是否是一次治愈體驗?您期望從電影中得到什么?
開始寫劇本時,我并未意識到這點。但拍攝時,我一直在回憶這些事。對我來說,這一過程本身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是的,它給了我一種慰藉,也讓我感到寬恕了自己。
這部電影和《歲月自珍》某種程度都在講悲傷,也許是某種讓人提前感到的悲傷。這兩部電影間是如何對話的?
那是真的,死亡就在那里,有時你看到它,有時看不到。我認為這也是電影的一部分,我當時對此并無太多意識,但我的確想過為什么在作品中觸及死亡?;叵胪?,我父親與癌癥抗爭了10年,那是我10歲到20歲之間,正是成長中最敏感的時候。因為我和另個人同住,而那人正與死亡為伴 —— 這段經歷對我影響深遠。
影片中,假期結束聽富士講述父親去世時,老師表現出的悲傷比孩子還多。這個場景既美好又令人唏噓,還帶著一絲幽默。您是如何考慮這場戲的?
最初,富士的英語老師并不是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她是富士每周用英語交流大約十分鐘的老師,這就是她們的相處模式。然而,她卻能體會富士的感受,為她流淚。對通過他人來尋找、確認自我的人,這非常重要。哪怕僅是短暫瞬間,也可能拯救、安慰對方。這是我想刻畫的一瞬間。
我們知道影片風格有畫家雷諾阿印象派技法的延續,可以講講什么時候想到影片以“雷諾阿”命名嗎,是從開始就有的想法?
是的,從開始就想好了片名,它和故事并沒有很多關聯。故事講的是一個女孩在1980年代日本的生活,片名卻是法國著名畫家的名字,兩者間制造了有趣的差異。但戛納放映后,很多人反饋我說影片和印象派畫家風格存在許多相似。印象派畫作有很多點彩,但最后完成的作品中,你只看到一幅畫。而我的作品有很多小片段,表面看沒有關聯,可到最后,也只有一幅作品。我很開心發現這點。
影片的視覺效果和音樂很神奇,可以談談嗎?
考慮哪些部分該配樂時,我不想讓以推動故事發展的方式來使用音樂。最終,音樂伴隨富士的幻想結束。當她獨自一人、真正沉浸在想象力中,那是你唯一一次真正能聽到音樂的時刻。
影片有兩個非常沉重的場景。第一是關于錄像帶,然后變成一個幻想;第二是您把她推向一個戀童癖的故事。這兩段場景都很極端,和其余飽含情感、非常細膩的質感截然不同。
首先,提到的第二個場景是富士遇到那個大學生。富士是個不太被父母關注的女孩,而大學生是唯一傾聽她話語、說對她感興趣的人。當這樣的人出現時,我想你自然會向其靠攏。還有影片開頭錄像帶中,女孩在垃圾房里,一個奇怪的男人和她說話。那年齡段的女孩很容易受那種危險,因為她們自己可能并未完全理解情形。但她們站在危險一旁,處境非常微妙,有時也會感受到這些。我想捕捉那種感覺。
另一場戲是她真正去拜訪男大學生的住所,她完全是因著那年輕人的愿望走進了那棟房子。當然,她有能力避免最糟的情況,卻突然被對方趕走,因為那男生有自己的原因。這件事徹底損害了她的尊嚴,也許在腦子里她并未理解這點,內心深處卻能切實感到傷害。我想捕捉那種感覺 —— 尊嚴受傷害的感覺,那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段女性身上。
影片開頭是場非常暴力的戲,您為什么拍這場戲?
即便每天生活在和平環境,你腳邊也有個黑洞……那是我從小就有的感覺,令人發指或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一條非常細的界限,就在你身邊,它存在著。我想那可能就是我把那些東西放進電影的原因。
您能談談這部電影的奇幻元素嗎?很多成長題材的電影其實都非常自然主義和寫實。
我想孩子都自然會被魔幻一面吸引,想相信那些精神層面的神奇。如果你正經歷著殘酷現實,那或許能幫你逃離它,某種程度上能起治愈作用。
您能談談片中的母親嗎?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角色,她明顯感到內疚,卻無能為力,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
她總是很沮喪,甚至非常生氣。但我不希望把她描繪成一個不討喜的母親。她不完美,卻很真實,這是我想塑造的母親形象。我現在的年齡,和11歲時我母親的年齡差不多。如今我的孩子們也長大了。所以我對母親的看法,從11歲到現在,也發生了改變。現在塑造那個角色,我感覺更加親密和溫柔。
影片中,您給母親找了個很有魅力的情人……
是的,但很不幸,他的妻子找上門了。富士見證了母親這一最難堪的場面。怎么會成這樣呢?(笑)
可以談談影片中的代際溝通嗎?您一直很擅長這點。創作之初,您是如何考慮把它融入故事的?
的確如此,《歲月自珍》中的年輕電話接線員,和女主角老太太相見,可謂是場救贖。這部新片里,與其說關心代際差異,在關系描述上,我更關心另個話題:兩顆心之間的聯接,哪怕只有一瞬間。這是為什么,她們樓上那位寡婦,能和富士分享一個她從未和任何人分享過的秘密。
富士和母親的情人,那個英俊男人,二人之間是種奇怪而有趣的相處關系,他們和富士的相處也很有意思。當他們去餐館,總有一瞬間,媽媽的男友和女孩會目光交匯。這一刻被媽媽看到,所以面對服務員表現得不太高興。而男友和富士之間,有個開心的反應。于是,一種聯系就建立了。我對那些微小的聯系感興趣,在這些聯系中,我們能互相理解,或產生共鳴,哪怕只是短暫一刻。
引導孩子并不容易,尤其處理這種沉重主題時。您如何指導您的主角,尤其涉及性侵者情節?她知道會發生什么嗎?
首先,鈴木唯天生就是個演員,我幾乎無需對她進行很多指導。但那個關于性侵者的情節,我知道必須非常謹慎處理。所以我們請了親密關系協調員和心理治療師,事先排練好整個流程。我們從未做過演員們不愿做的事。另一位年輕演員我們也小心照顧。而這兩位演員,我希望他們能先建立聯系。他們提早見了面,結果開拍那個場景前,他倆就像兄妹一樣親近。對鈴木唯的解釋,我只讓她看過劇本一次,但對可能的周邊環境做了很多討論。
從《歲月自珍》中70多歲的老太太,到《雷諾阿》中的11歲女孩,女性一直是您電影的主角,女性主題和視角是您的創作中心。這是偶然還是您個人希望挖掘的重點?
我不知道,因為不是性別,而是具體的人讓我產生興趣。的確有點神奇,但主角也可能是個男人。
可否談談您對《黑箱日記》的看法?這部紀錄片過去一年的國際影響非常大,但日本本土卻因各種原因無法上映。
我非常敬佩伊藤詩織,在巴黎看過《黑箱日記》。日本媒體的批判非常尖銳,我對此感到非常失望。補充一下,伊藤詩織是性侵受害者,所以她拍了一部關于那次經歷的電影。在日本對影片提出的反對意見,與伊藤詩織面對的問題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她對抗的力量實在太龐大了。而且,媒體或日本一般的說法,以及公眾的普遍看法,與之相比,似乎都非常有限,微不足道。事實上,電影無法在影院上映,這件事我非常擔心,這真切反映了我們國家目前的狀況。
采訪、撰文:劉敏
編輯:Mercur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