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森特
編輯/嘉嘉
天有為深主板上市、四維智聯向港交所遞交、鎂佳股份擬赴港上市、博泰車聯網赴港IPO……進入2025年,國內智能座艙進入到了一個收獲之年,大量智駕座艙企業開始集體沖刺A股和港股。
在這場沖刺IPO的背后,是國內智駕座艙企業十年多的堅守的結果:
十多年前,它們抱著拓展藍海市場的愿景,為當時不被人看好的新能源車企研發生產車載座艙,十多年后,當初與造車新勢力們“共苦”過的智駕企業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
可以說,中國智駕座艙企業的扎堆上市IPO,不僅僅是智駕座艙這個行業的成功,更是中國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成功逆襲。
【1】風險押注
“想哥(李想)當時都驚了,說這么重視我們,那時候沒有All in這個詞,但好像就是這種感覺。”
時任德賽西威總經理的高大鵬依舊能夠回憶起2016年那場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德賽西威為理想ONE等車型提供車機系統和顯示屏。
(來源:愛卡汽車)
2015年,德賽西威就已經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中的小巨頭,為全球超過60家整車廠提供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空調控制器等零配件,其導航系統在國內前裝市占率超過30%。
反觀理想汽車卻是剛成立不足一年的車企,其發布的首款車型理想ONE還停留在PPT上面,沒有量產車下線。
即便雙方體量差距懸殊,但德賽西威依舊為理想ONE研發將儀表、中控、車控和副駕娛樂四塊屏整合的四屏聯動座艙駕駛系統。
其實押注智能汽車未來的不僅只有德賽西威,還有國內軟件巨頭東軟。
從早年布局全球,為知名車企提供導航、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等軟件開發服務,到2011年,獲取首個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的軟硬一體化量產訂單,東軟對核心業務調整的背后,是對汽車產業將日益智能化、互聯化發展趨勢的預判。
隨著安卓系統在移動市場的爆火,用戶對汽車互聯產品的需求激增,2014年,東軟基于自有化技術,發布國內首個基于云服務和應用的車載信息娛樂平臺——東軟C3-Afus。該平臺首次采用大規格液晶屏,融合多維生態,提升艙內交互體驗。
次年,東軟集團與英特爾、一汽紅旗三方跨界合作聯合發布“智能駕駛艙平臺”,集成全液晶儀表、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后排娛樂系統,實現四屏互聯互通,這也是全球首款采用虛擬化技術實現一機四屏智能座艙產品,后被應用在一汽紅旗旗下多款高端車型上。
顯然,多次技術與產品的突破之后,東軟已經將智能汽車互聯作為集團未來業務增長的主要方向。
其實不論是軟件巨頭東軟,還是汽車零部件頭部企業德賽西威,它們都意識到:新能源汽車將取代燃油車。
同時它們也都在進行一場“豪賭”:新能源汽車普及時汽車產業及其相關產業鏈勢必會進行重新洗牌和整合。
【2】成功逆襲
為什么要做新能源汽車?
從宏觀角度看,這是中國汽車產業一次換道超車的機會,通過改換電機、電池、電控的三電系統,能夠繞過燃油車時代,歐美日韓車企對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的壟斷。
而從企業角度上來看,2015年,國內汽車零配件產業規模達到3.2萬億,但以博世、電裝、麥格納為代表的外資和合資企業搶占了80%的市場份額,國內零配件企業只能吃餐桌上20%的邊角料。
因此支持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就是在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和市場天花板,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
但同時對于東軟、德賽西威這些企業來說,這次的賭注和機遇充滿了風險——造車新勢力的新能源汽車能不能造的出來?
“當時理想代表著新勢力和智能化轉型,我相信這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這場在外人看來這場實力和地位懸殊的“握手”,對于德賽西威來說是,機遇遠大于風險。
既然戰略方向已經確定,那么中國駕駛座艙企業已經與造車新勢力甚至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度綁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慶幸的是,在十年之后,這場賭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贏了,東軟集團、德賽西威賭贏了。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3萬輛,2020年,行業銷量數據達到120萬輛,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86.6萬輛,十年時間,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了39倍。
東軟集團、德賽西威等早前入局憑借標桿性產品帶來的示范效應,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崛起的贏家。
目前東軟集團不僅擁有實現多屏互聯互通的C4、未來研發的C5整車人機交互平臺,而且其智能座艙經歷3代更迭,服務吉利、紅旗、奇瑞、寶騰等國內外20多家車廠,量產車型達130+款汽車,出貨量達到百萬臺以上。
(來源:東軟集團)
而德賽西威已自主掌握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全棧設計等能力,2024年其全年營業收入達到182.30億元,不僅繼續成為理想汽車的供應商,更是將智駕座艙業務拓展到奇瑞汽車、吉利汽車、廣汽豐田、理想汽車、廣汽埃安、TATA等多家車企。
而據不完全統計,在智能座艙行業,除了德賽西威、華陽集團、均勝電子、經緯恒潤等上市公司外,截至2025年7月,已提交招股書并獲交易所/證監會受理的中國智能座艙產業鏈企業數量超過15家。
【3】個人奮斗
“智能座艙正成為中國汽車出海的超級名片,本土供應商憑借三方面核心優勢搶占全球市場:對主機廠需求的精準把握能力、較國際巨頭快50%的迭代速度、以及柔性適配不同市場的技術體系。”
日前中國汽車產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中國智能座艙已經同中國新能源汽車一樣,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實力的名片。
確實,從市場和技術角度看,不論是東軟集團,還是德賽西威,它們只是中國智能駕駛座艙行業逆襲成功的縮影。
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 年前4月,座艙域控供應商裝機量TOP 10中,國產廠商占據七個席位,合計市場份額達52.7%。
(來源:微博)
甚至在海外,知名科技分析師馬克·博伊爾在《福布斯》上直接指出,中國智能座艙供應商正在重構游戲規則。
中國智駕座艙與整車制造、動力電池等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環節一起,正在改變全球汽車工業格局,從早前用“國內市場換海外技術”,變成了用“國內技術換海外市場”的逆天轉變。
可能有人說,智駕座艙的發展正是因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提供發展沃土,確實全年近1300萬輛的產銷量為國內汽車智能座艙行業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和技術更新換代的動力,奠定了德賽西威、東軟集團、車聯天下、億咖通、鎂佳科技這些小巨頭的成長。
但如果放長時間線,去掉上帝視角,我們會發現,中國智能座艙占據全球半壁江山背后,不只是產業的宏大敘事,更是在產業、歷史機遇期上,德賽西威、東軟集團、車聯天下、億咖通……舍我其誰的勇氣和ALL IN的決心。
要知道在2020年之前,雖然有國家產業政策扶持,但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為理想、蔚來、小鵬……他們有著互聯網的運營玩法,卻沒有造車的經驗和資質。
而長安深藍、東風藍圖、上汽智己、吉利極氪等傳統車企推出新能源汽車品牌還要到2020年以后。
這就意味著,在2020年之前,這些新能源車企的產品能否落地投產,能否獲得消費者認可,充滿了迷茫。
在那個看不到具體落地和商品前景的時期,如果同造車新勢力合作,德賽西威、東軟集團等企業,做了研發投入,開辟了新產線,一旦這些車企產品下不了產線或是消費者不認可,產品滯銷。
對于它們來說,所有的研發經費和產線設備投入都將“白費”,為造車新勢力提供服務和產品充滿了風險性和不可預知性。
更可怕的還是車企回款,與其他行業相比,車企回款周期長這一特點,車型上市失敗,這些造車新勢力的尾款能否結完都兩說。
可以說,中國駕駛座艙行業的崛起不僅僅是得益于中國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更是源于這些企業對汽車工業的預判和敢于ALL IN的勇氣和決心。
當德賽西威在釣魚臺國賓館簽下理想ONE合同時的孤注一擲,與東軟集團將目光鎖定前裝市場的戰略轉向,此刻正化作招股書上躍動的數字。
此刻回望2016年北京春天里那場充滿未知的簽約,答案已然寫在出海車型的智能座艙上:所有對未來的押注,終將被未來兌現為歷史進程的通行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