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為1000塊錢的稿費,60多歲的農民工安大爺寫下了一篇題為《我的母親》的作文,感動全網。
人民日報盛贊其為“真實情感最打動人的作文”,眾多網友表示“看著看著就紅了眼眶”!令人憤怒的是,大爺走紅之后,令人惡心的一幕很快就發生了!
大爺和母親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大爺走紅之后,又經歷了什么?
大爺寫作文
7月9日,一個女孩頂著炎炎烈日向路人發起挑戰,邀請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叔們參與高考作文寫作,挑戰成功的人,可以獲得1000元的稿費,就算沒成功也能拿到100塊。
一開始,誰也沒想到一個整日與水泥鋼筋打交道的農民工大爺,會用最樸素的文字,寫出離令無數人感動的文章。
當扎馬尾的姑娘遞過選題箱時,剛卸完一車水泥的安大爺搓著裂口的手掌憨笑:“我上過高中,試試看吧?!?/p>
紙團展開的瞬間,他手指一顫——《我的母親》。
為了讓大爺安心創作,他們一行人找了個面館坐下,大爺攤開稿紙,猶豫了許久,采訪的人見狀,決定幫幫忙。
聊了一會曾經的事情后,老人眼睛突然亮了:“我們村頭有片棗林,我媽總蹲樹下納鞋底。八個娃的鞋,都是她拿碎布糊的……”
緊接著,鋼筆突然在紙上沙沙走動,大爺佝僂的背挺得筆直。三四個小時后,大爺終于寫完了作文。
不到一千字,他沒詳細敘述母親的一生,卻還是將母親鮮活的樣子,通過文字傳達給了讀者,他沒堆砌任何華麗詞藻,卻用真誠的文字,觸動了許多人的心,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他的母親。
那是一個偉大又無私的女性。
我的母親
1960年的山西古交,黃土高原的風卷著煤灰吹進安家小院。安老三縮在窯洞門后,看著母親佝僂著背在灶臺前忙碌。
八張嗷嗷待哺的嘴,讓她的日子像拉長的影子,從日出持續到月亮高懸。
“媽,餃子熟了嗎?”年幼的安老三扒著灶沿問。
“再等等,先給哥哥們盛。”母親用凍得發紅的手攪動鐵鍋,熱氣模糊了她眼角的皺紋。
沒過多久,孩子們圍著鍋臺眼巴巴盯著翻騰的水花,捏一個,撈一個,吃一個。等最后一口餃子進了安老三二哥的嘴,鍋里只剩清湯。
母親舀了半碗面湯,撒上一撮鹽,就著灶膛余溫喝下。
“媽,你咋不吃?”這是全家一年唯一的一頓白面餃子,安老三并不認為母親會不喜歡。
可母親卻說:“媽不餓?!?/strong>
她在騙人,但孩子們有的不清楚這是謊言,有的早已習慣了這謊言,不愿戳穿。因為即使戳穿了也無濟于事,餃子已經沒有了。
所以,在安老三的印象里,母親寧愿自己挨餓,也要讓家人吃飽。
除此之外,全家人的鞋底,都出自母親的雙手,她總在油燈下納鞋底,鞋底糊著舊布熬的漿,鞋面是供銷社撿的碎布頭拼成。
即使生活困難,母親還是將他推進村小教室,因為“念書有出路”,安老三也整齊,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
他學習刻苦努力,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憑借著優異的成績,他順利讀完了高中,成為了村里為數不多的文化人。
高中畢業之后,他又去了部隊。
草色年復一年
在部隊的七八年時間里,他經歷了嚴格的軍事訓練,雖然艱苦,但是充實,每次撐不下去了,就會想想遠在家鄉的一生都沒屈服的母親。
1978年冬,安老三退伍回鄉。
他白天掄鋤頭種地,農閑時進城扛水泥。他每天與水泥、鋼筋為伴,工作環境艱苦,勞動強度大,但他從未抱怨過。
百斤重的水泥袋壓得他脊椎變形時,他想起母親佝僂的身影;工棚寒風灌進來時,他憶起母親用身子堵住窯洞破窗的冬夜。
成婚之后,他和妻子相互扶持,共同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雖然生活并沒有很富裕,但也算溫馨幸福。
今年夏天,他被兩個姑娘攔住寫作文,心里滿是詫異。上學時他最喜歡語文,但他已經很久沒寫過作文了。
顫抖著將手伸進選題箱,再出來時,他看見了“我的母親”,那是他三十年都沒能淡忘的親情。
母親是累病的,她離開人世的時候,只有53歲,他親手把母親埋進黃土坡,墳頭就立在村東頭。
有空的時候,安大爺就會坐到那土堆旁,和母親說說話。
現如今,他的身份卡中不只有父親,還有爺爺,他是家里的長輩,所有人都敬重他,但卻再也沒人把他當小孩子,溫柔的保護他。
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他還是想,如果母親還在,如果他還能叫一句“媽媽”就好了。
“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
“我已經當了爸爸,又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這是他所寫的文章的結尾,不夠華麗,卻藏有他長達三十年的思念,和他的向往。他希望等他再叫一聲“媽媽”時,母親能聽見,他更幻想著,他的呼喚能夠得到回應。
如今,安老三的作文點贊量超過800萬,但熱度沒有改變安大爺的生活軌跡,他依舊在為家庭操勞。
令人擔憂的是,網上出現了許多仿冒安大爺的賬號。7月13日,安大爺的兒子特意發布澄清,提醒大家“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結語
草色年復一年,思念從不需要觀眾。
安大爺用一支筆寫下了對母親的思念,并告訴我們,在這個幾乎人人都在追求流量的時代,真情實感依然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不凡之處,每一個平凡人都我們去尊重和關注。
除此之外,他的文字也告訴我們,孝的本質是時間的救贖,不要讓忙碌成為忽視親情的借口。
希望我們都能把“等以后”換成“就現在”,將“給多少”轉為“在多久”。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