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山水好、茶葉香、美食多,是中國的毛尖之都,一座雞公山,一片南灣湖,雖然距離鄭州僅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卻因工作繁忙一直未能去過。
這個暑假,孩子要寫關于雞公山的作文,再忙也得請假帶孩子去了一趟。
信陽高鐵站下站后,前方一片塔吊,工地在繁忙的建設。出站口有人在喊“坐車不?光山、潢川、固始?!?/p>
我們直接根據掛的小喇叭的提示,下到了高鐵廣場下面的負一層,等坐出租車的人不多,前面就不到10個人。
打上車去酒店,司機是本地人,一口純粹的信陽話,調兒軟軟的,尾音向上飄,感覺很好聽。
道路邊,鄭州常見的梧桐樹少了,換成了水杉、香樟等植物,樹都偏大,綠油油的,有點南方的感覺。
路邊時不時閃出個丘陵,土坡上建的都是小區,房子順著坡度,建得高高低低的。
更稀罕的是,在羊山新區的萬達廣場附近,這么核心的位置,竟然留出了一大片空地,做了公園,成了市中心的露營基地,太奢侈了。
來信陽,正宗的信陽菜肯定要嘗嘗,毛尖也要品一品。
第一頓直奔地鍋飯。一口大鐵鍋端上來,鍋里燉著從南灣湖剛撈上來的胖頭魚,湯色奶白奶白的,撒著翠綠的蔥段,還有專門的鍋巴。
先喝一口湯,是魚肉本身和南灣湖的水燉出的清甜。魚肉嫩得像豆腐,入口即化,蘸點店里特制的辣醬(這醬也香,不燒心)。
不僅如此,每人還上了一杯毛尖茶,水是淡青色的,感覺里面還有小毛毛在上下浮動,兒子說跟我在家里泡的不一樣,老板說,正宗的毛尖茶都是這樣。
晚上聽了酒店老板的建議,去了浉河邊。
河面不寬,但水流看著挺活泛,兩岸全是樹。沿著河邊走,涼風習習,吹得人毛孔都張開了。走幾步就有一個小茶攤,竹椅子、小方桌,10塊錢一杯的信陽毛尖,本地人三三兩兩坐著,嗑瓜子、嘮閑嗑,或者干脆啥也不干,就吹風看水。
我們也找了張桌子坐下,一杯清茶下肚,滿嘴回甘,看著河里星星點點的燈光倒影,聽著旁邊軟軟的信陽話,爸媽直呼:“這才叫過日子!比在家吹空調舒坦一百倍!”
第二天早餐吃了熱干面,端上來一看,面更細軟,芝麻醬稀溜溜的,顏色淺,澆頭有紅油!還有酸豆角、脆蘿卜丁!拌開了嘗一口,麻醬香是有的,但更突出的是紅油的香辣和酸豆角的爽脆,整體味道更復合,沒那么“噎”得慌。
吃完飯去了趟雞公山,山頂那塊大石頭,真像只雄赳赳的大公雞。最有趣的是,報曉峰頂可以一腳踏兩省(河南、湖北)。
站在山頂往下看,云就在半山腰飄,山下的村鎮像撒在綠海里的積木。老媽扶著欄桿感嘆:“這山看著不高,爬起來還挺累,可這景兒,也算值了!”
下山后,吃了頓地道的悶罐肉。黑陶小罐子端上來,蓋子一掀,嚯!肉香混著腌菜的獨特咸香直沖腦門。五花肉燉得顫巍巍,入口即化,腌菜吸收了肉汁,酸咸開胃,下飯神器! 連平時不愛吃豬肉的媳婦都忍不住夾了好幾塊。
待了幾天,嘴里里都是毛尖的清香和南灣魚的鮮甜。聽著軟軟的信陽話,爬了云霧繚繞的茶山,感覺信陽這地方,把南方的“水靈秀氣”和河南的“實在”糅合得特別妙。
不過,臨走時,我這心里頭,有三個大問號,像魚刺卡著,不吐不快,真想找個信陽老鄉解惑:
疑問一:信陽毛尖的為啥只有本地的南灣湖水,泡出來的茶味道最好?
疑問二:信陽菜里的“腌菜/酸味兒”,為啥是靈魂?南灣魚鮮吧?得配點酸辣椒!悶罐肉香吧?靈魂是那罐底的老腌菜!
疑問三:為啥信陽人老愛去武漢消費,咋不愛去自己的省會城市鄭州。
信陽這地方,茶山連綿,信陽毛尖香飄四溢;南灣湖波光粼粼,島嶼錯落有致。美食以燉菜見長,鮮香濃郁,還有眾多紅色遺跡。雖然跟鄭州一個省,可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真的是省內的“另類”城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