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天色微亮,宿豫區來龍鎮玉皇村的一間工作室里傳來一陣陣“滋滋”聲,顧秀國正用烙畫筆在葫蘆上勾勒一棵靈動的青松。1968年出生的他,是玉皇村駐村第一書記,從“消防兵”到“手藝人”,他用烙畫筆在葫蘆上烙印下了鄉村致富的“福祿”秘訣。
幼年握畫筆的手,后來在軍營握起了雕刻刀。1987年入伍的顧秀國,在軍旅生涯中學會了食品雕刻。參軍后的一次火場清理經歷,成了他生命的轉折點。他發現被火熏烤的墻壁上,黑色的焦痕自然暈染出奔跑的運動員、疾馳的汽車……這些充滿意趣的不規則圖案,讓他迷上了“黑色繪畫”。
2018年,顧秀國按照火場記憶查閱資料,終于與非遺烙畫相遇。退役后定居宿遷的歲月里,駱馬湖的風光、項王故里的青磚、洋河古鎮的美酒,都化作他烙畫筆下的素材。“宿遷的文化像泉水一樣滋養我的創作靈感?!鳖櫺銍輲熐髮W,在烙畫的世界中徜徉。從平面到曲面,這位匠人與時間賽跑,用烙畫筆畫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要將手藝傳下去,光靠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闭斶@位手藝人一籌莫展時,葫蘆烙畫的發展迎來了轉機。2024年,顧秀國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來到玉皇村,也把烙畫機背進了村莊。他說:“手藝要傳承下去,就要讓村民看見致富希望。”
起初,不少村民有學習意愿,但最終堅持下來的僅有兩三人,這讓他十分憂心。為了讓村民真正接受這門手藝,他聚焦市場需求不斷調整作品,讓大家切實看到葫蘆烙畫背后的商機與致富可能。
“一開始,我只做黑白烙畫。后來,在走訪調查市場之后,我發現彩繪和雕刻作品非常受歡迎?!鳖櫺銍粩嘧聊ナ袌鲂枨蟛⒄{整創作思路,從黑白烙畫到融入彩繪元素,不僅在創作形式上取長補短,更是不斷學習傳統文化,讓創作素材庫持續更新。
老匠人的汗水灑在玉皇村的土地上,終于澆灌出堅韌的花朵。玉皇村黨委副書記吳丹陽入行是因為喜愛,如今堅守是因為身上擔負的責任:鄉村需要年輕人,老手藝也需要年輕人來傳承。
工作室里,老手藝傳承的種子已經開花;工作室外,村民致富的道路也找到了方向。今年4月,玉皇村從山東引進葫蘆苗,動員30戶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植20畝葫蘆,村里承諾零成本回收。
顧秀國和村干部正搭建“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讓葫蘆烙畫的焦香飄出村莊,讓非遺技藝成為村民掌心的“福祿”秘訣。
如今,玉皇村的葫蘆烙畫等工藝品已漸漸打開銷路,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網絡。憑借手藝人的真誠,玉皇村的葫蘆烙畫已經與多家單位達成合作。顧秀國手捧作品算起細賬:“大葫蘆烙畫售價上千元,中等個頭的能賣300元,異形的能賣上萬元。”現在,村里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售出的烙畫作品逐漸增加,葫蘆的“福祿”寓意,正化作實實在在的致富現金流。
時近傍晚,架子上的葫蘆藤在暮色中輕輕晃動,農房墻壁上“美麗鄉村等你來”幾個字,被余暉鍍上一層金光,恰似顧秀國眼中燃起的光。那些在葫蘆曲面上疊加的燙痕,像極了他在鄉村路上烙下的深深足跡。這足跡里,既有匠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也有讓老手藝“活”起來的滾燙初心。
采訪手記:離開時,我們路過村口的葫蘆田,顧秀國指著架子上的葫蘆藤憧憬著豐收的場景:“你看,這些葫蘆成熟了就能賣錢。只要能學好這門手藝,小葫蘆就一定能給村民帶來‘福祿’!”在他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傳統技藝與鄉村生產力融合而迸發出的生命力,也明白了真正的匠人不僅守藝,更主動尋找傳藝的機會。(徐歡 云春燕 王章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