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能力是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今年,嶗山區將提升基層應急綜合救援能力列為區辦實事項目,以“1+3+4”綜合救援體系為藍圖,大力開展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建設,全區基層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
這段視頻是不久前,王哥莊街道王哥莊應急綜合救援站的隊員們出警時拍攝的畫面,當天他們接到通知,說轄區一小區內有一輛車突然自燃,情況非常危急。
王哥莊街道王哥莊應急綜合救援站站長 劉俊:“ 由于當時小區正在施工,消防隊的大型水罐車進不去,這時候就體現出了我們站兩噸水罐車的優勢,我們就進到火場第一線進行滅火,大概五分鐘左右就把火全部撲滅。”
王哥莊轄區涵蓋沿海、山區、村莊等復雜地貌,應急救援需求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特征。今年5月,王哥莊街道王哥莊應急綜合救援站建成使用。救援站占地800余平方米,本著"預防為主、防救結合"的原則,配備救援人員10名,裝備各類物資2800 余件,應急車輛三輛。
2023年嶗山區組織試點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建設,2024年、2025年連續兩年納入區辦實事項目。嶗山區積極探索以市場化專業化運行為主,政府管理為輔的建設模式,除王哥莊外,今年嶗山區還在中韓街道新增三處一級應急綜合救援站。
中韓街道應急安全辦公室負責人 尚萬年:“中韓街道原設計了三個一級應急救援站,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的住所布局,我們街道2025年又新增了三處,分別在左岸風度、新瑞路和都市果嶺, 根據目前試運營和形成戰斗力的情況來看,基本解決了我們轄區內消防、應急救援等一些相關工作 。”
在中韓街道左岸風度應急救援站,救援隊員們正在進行原地快速著滅火戰斗服的訓練,訓練要求隊員們在18秒內完成戰斗服的穿著。作為今年剛剛新增的救援站,該站實施四大標準化管理,實現“出警響應零時差”,切實發揮了“救早、救小、救初期”作用。
中韓街道左岸風度應急綜合救援站站長 紀洪奎:“配備了5大類、近千余件的裝備器材,同時保證我們的器材裝備和人能有機的結合起來,能夠做一些專業的滅火和救援工作。 ”
在應急救援的同時,左岸風度應急綜合救援站還計劃建設一處小型全民應急安全教育研學基地,提高轄區居民應急知識。
中韓街道左岸風度應急綜合救援站站長 紀洪奎:“采取請進來的方式,讓我們轄區所有的幼兒園和九小場所的員工、一些物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實地的學習和培訓,提升他們的消防安全意識。 ”
作為基層應急救援站,各街道紛紛創新模式,趟出了各具特色的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發展之路。金家嶺街道人員居住密集,所轄海岸線綿長,該街道依托原有微型消防站改建擴建多家救援站,形成了設站密集,臨海部署的特點。
金家嶺街道山東頭應急綜合救援站副站長 李天昊:“從站點到最遠點的青島雕塑園,距離約3公里,用時10分鐘左右,站點成立以來,共接處警98起,社區救助47起。”
作為區辦實事,今年,嶗山區已新建、提升一級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4處,計劃新建三級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28處,上半年已完成16處。 目前,全區在運行的各級各類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共59處,到今年底基本構建完成以一級站點為主,二級站為輔,三級站為補充的基層救援力量智慧化管理網格體系,實現應急綜合救援站建設全覆蓋,基本形成“15分鐘應急救援圈”,徹底打通應急救援的“最后一公里”,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嶗山區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徐軍:“下一步,嶗山區應急管理局將以提升基層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為抓手,結合嶗山區應急平臺建設,堅持科技賦能,構建一張智慧化應急安全防護網。 ”
來源:嶗山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