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最后通牒:50天內不簽和平協議,俄羅斯商品加稅100%,買俄能源的國家一個也跑不了……
特朗普又扔出了個狠招。7月14日,他突然給俄羅斯下了通牒:50天內(也就是9月初前)必須和烏克蘭簽和平協議,不然美國就對俄商品征收100%關稅,連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比如中國、印度)都要被“次級關稅”盯上。同時,他還宣布通過北約給烏克蘭送“愛國者”導彈,費用讓歐洲盟國掏——美國只負責造,不掏錢。
這波操作看著強硬,可仔細一看,更像場政治算計大于實際效果的“高壓表演”。
關稅大棒咋揮?100%針對俄關鍵資源,次級關稅瞄準中印買油
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分兩記重拳:
第一記砸向俄羅斯本土:對俄輸美商品加征100%關稅,主要盯著鈀、鉑、銠這些造芯片、汽車的關鍵金屬,還有核燃料——這些東西俄每年對美出口約35億美元。聽起來不少,但實際上,美俄貿易額只占俄羅斯外貿的0.8%,有俄經濟學家直接說:“這點影響,還不如油價波動一天的損失。”
第二記更狠,是“隔山打牛”的次級關稅:針對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雖然沒說具體稅率,但之前國會有提案想征500%。這招明顯沖著印度、中國來的——印度這兩年低價狂買俄油,中國也是俄能源的大買家。要是真實施,中印買油成本可能飆升,等于逼著大家選邊站。
更有意思的是配套的軍事動作:美國通過北約給烏克蘭送“愛國者”,但錢讓歐洲出。特朗普打得一手好算盤:“武器我造,你們掏錢,既顯得美國給力,又不花自家納稅人的錢。”
為啥這時候放狠話?國內沒兌現承諾,國際想逼俄讓步
特朗普這通操作,說白了是內外都有壓力。
國內這邊,他年初吹過牛“24小時結束俄烏沖突”,結果到現在沒動靜,共和黨鷹派(比如參議員格雷厄姆)罵他“太軟”。現在放狠話,就是想挽回點面子,告訴選民“我在硬剛俄羅斯”,順便擺脫“通俄門”的舊爭議。
國際上,俄烏談判最近卡在領土問題上僵住了,俄軍還在炸烏克蘭的能源設施。特朗普想靠“關稅+軍援”組合拳逼俄羅斯讓步:經濟上切斷能源收入(能源占俄財政40%),軍事上給烏克蘭撐腰,讓普京覺得“再不談就虧大了”。
但這招能管用嗎?俄羅斯早就被制裁慣了,官方直接說“已適應,無關痛癢”。反倒是美國的盟友和貿易伙伴,被這招攪得雞犬不寧。
各方反應:俄羅斯不怕,中印不吭聲,歐盟快炸了
俄羅斯的反應很淡定:“美俄貿易就這點量,100%關稅頂多算撓癢。”他們甚至想好反制招了——可能停了黑海糧食協議,讓全球糧價再漲漲;或者加速去美元化,以后用本幣結算能源。
中印這兩個買油大戶,暫時沒直接回應。但中方之前說過“中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印度更是把俄油當寶貝,低價買了不少,估計不會輕易停。要是次級關稅真來了,兩國可能會找別的辦法繞開,比如用人民幣、盧比結算,反而加速“去美元化”。
最難受的是歐盟:一邊要掏錢給烏克蘭買“愛國者”,匈牙利直接跳出來說“不買單”;另一邊,歐盟自己還準備對84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征反制關稅——畢竟之前被美國的關稅坑過好幾次,這次不想再當冤大頭。
這招能成嗎?看著唬人,實際漏洞不少
特朗普這通操作,看著強硬,其實漏洞一堆:
首先,法律上可能站不住腳。次級關稅國會沒通過,特朗普想靠行政令推行,之前類似操作被法院判過“越權”,這次可能又要打官司。
其次,盟友不配合。歐盟本來就對掏錢給烏克蘭不爽,次級關稅還可能坑到自己(歐洲也買俄能源),肯定會陽奉陰違。
最重要的是,解決不了根本矛盾。俄烏沖突的核心是領土和安全訴求,不是加關稅能搞定的。普京要是鐵了心不簽,50天后特朗普就尷尬了:要么真實施關稅激化沖突,要么認慫撤回,自己打自己臉。
結語:50天倒計時,更像場政治秀
說到底,特朗普這招更像給國內看的“強硬表演”。100%關稅對俄影響有限,次級關稅能不能推行還兩說,但至少能讓他在共和黨里顯得“夠狠”,轉移對之前“24小時停火”承諾落空的批評。
接下來50天,真正該看的是:次級關稅細則會不會嚇到中印?俄軍會不會趁著這陣子發動總攻?歐盟的反制會不會讓美國自己先疼起來?
畢竟,關稅大棒揮得再響,也敲不碎俄烏沖突的硬骨頭。就像網友說的:“特朗普這是想靠嘴炮結束戰爭,可戰場上的事,從來不是關稅能說了算的。”
引用:(據央視新聞、環球網、澎湃新聞、俄媒相關報道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