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修行地,桐漆茱萸鄉”,八百年前宋代居士筆下的伏牛山草藥盛景,如今迎來了一群青春身影。2025年7月6日至12日,南陽理工學院張仲景國醫國藥學院“伏牛山采藥支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6名指導教師帶領下,深入南陽市西峽縣伏牛山開展“三下鄉”活動。七天的時間里,學子們遠赴秦嶺余脈,既調研當地野生中藥材分布情況,又將專業知識化作支農“良方”,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書寫青春答卷,為中醫藥文化傳承注入鮮活力量。
伏牛山,這座橫跨北溫帶與亞熱帶的秦嶺東段山脈,因獨特的地質與氣候,孕育了1328種野生中藥材,占《本草綱目》收錄總數的85%,被譽為“中國第二天然藥庫”。北柴胡、連翹、山茱萸等道地藥材在此繁茂生長,“西峽八味”更是構建起當地特色中藥材產業體系。
7月6日清晨6點,天剛微亮,實踐隊員們便背上工具包,帶著饅頭、榨菜等干糧向深山進發。剪刀、鎬頭、塑料袋更是“標配”。“如果下雨就得趕緊把藥材裹好,生怕藥性流失。”隊員們回憶,即便雨水打濕衣衫,回到駐地第一件事仍是細心清洗藥材,再小心翼翼壓制成臘葉標本。
在有著十余年上山經驗的指導教師帶領下,團隊分兩組沿預設路線考察。山路陡峭,隊員們便成一字形緩慢前行;光線不足,就打著手電筒湊近觀察;沒有座椅,便席地而坐聽老師講解。“這是山茱萸,能補益肝腎;那是連翹,可清熱解毒……”從植物種屬、生長習性到藥用價值,老師們現場授課,學子們邊聽邊用手機拍攝根莖葉花,生怕錯過任何細節。期間,他們還發現了天麻、重樓等珍稀藥材,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愈發深刻。
實踐隊員沿山路上山采集藥用植物。宋法新供圖
本次實踐任務不限于藥材辨認與標本制作,還將為周邊藥農提供科學的種植指導。“咱們種的丹參總有些病蟲害,收成上不去咋辦?”面對當地藥農的困惑,實踐隊員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吳茱萸、丹參、半夏等藥材栽培手冊,結合實地觀察給出建議:“丹參要注意排水防澇,病蟲害可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學農藥……”
調研中團隊發現,當地藥材種植以散戶為主,多采用粗放模式,科學管理經驗不足。為此,指導教師與隊員們針對性講解田間管理技巧、病蟲害綠色防治方法,從選種到采收全程指導。“以前憑經驗種,現在知道了啥時候施肥、咋防病害,心里更有底了!”西峽縣藥農李大叔的話道出了村民們的心聲。
老師向當地農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宋法新供圖
此次活動累計發放栽培手冊百余份,解決種植難題20余件,為當地藥材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讓中藥材產業真正成為帶動鄉村發展的“致富草”。
“通過這次實踐,我才真正明白‘藥材好,藥才好’的深意。”隊員王同學說。課本上的藥材圖譜變成山間的鮮活植株,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化作指導農人的實用技巧,這種“知行合一”讓她對專業有了新認知。
實踐隊員詳細記錄中藥藥材的名稱。宋法新供圖
活動最后一天,指導教師對隊員進行的藥材識別考核中,多數人能準確說出所采藥材的名稱、科屬及藥性,優秀的表現印證了實踐的成效。正如團隊帶隊老師所說:“我們不僅是在采集中藥材,更是在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僅是在指導種植,更是在為鄉村振興播撒希望。”
從課本到實踐,從實驗室到田野間,南陽理工學院的學子們以青春之力,讓古老的中醫藥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這場伏牛山深處的實踐,既是一次專業技能的錘煉,更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青年當以所學所長,在祖國大地上書寫擔當,讓青春之花綻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通訊員 王旭 宋法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