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二,農歷上雖不是多大的節日,卻正逢小暑時節的中間。氣溫漸高、雷雨頻繁,五谷雜糧都在頭頂烈日下生長得快。老輩人說:“六月天氣看關帝,收成全靠廿四后。”兩天后就是關帝誕辰,自古便是祈福、講信義的日子。廿二到廿四這幾天,不算正式典禮,卻隱隱有些“過渡”的味道:家里備茬糧,曬衣曬席,調理飲食,修身養性,為炎熱的“伏天”做準備。
“坐不靠門”,為的是避開雜氣、遠離風頭;“食不言語”,講究專心致志,也防嘴碎惹禍。這兩句老話,起初是規訓學童,后來變成家家傳的訓誡。
《禮記·曲禮》里早有記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吃飯講規矩,是對糧食的尊重,也是謙恭有禮的體現。而宋代蘇軾曾說:“事無不可對人言,食無不可對人視。”意思是做事坦蕩,但吃飯要端莊——這正是幾千年來“食不言語”的文化根基。
說一則老故事。江蘇無錫舊時富戶家治家有方,家主自制“座次牌”:家中尊長坐上首,晚輩不許挨近門口,不許轉身背靠灶臺。主人常說:“門口氣雜,容易受驚;后背灶火,分神。”這規矩雖不大,卻讓整個家庭井然有序。
再有,《紅樓夢》里賈母守禮嚴謹,飯桌上丫環、子侄席地分坐,也示人分尊卑、講安穩。各有各的規矩,不亂陣腳。
三道六月味,清淡里藏著小家講究
這時令吃得最“有分寸”:飯菜不能亂疊,席面不擺油膩重口,要取清淡軟糯、安胃養神。江南鄉下流行三樣:絲瓜豆腐、涼拌毛豆、荷葉飯。
絲瓜豆腐
絲瓜、豆腐用少量植物油翻炒,調味只放點鹽和蔥花。花青素多,滋味柔和。端上桌是一碟安安靜靜的素菜,好消化,亦順口。
家常做法:絲瓜切段,豆腐掰塊,鍋里熱油先煎豆腐,再撒絲瓜,加少許水,加鹽,加一點蔥花,幾分鐘即可。廚房飄來絲瓜香,吃一口清甜。
涼拌毛豆
夏季新毛豆最鮮,煮熟后加鹽、蒜末和好醬油一拌,粒粒分明、口感彈牙。
家常做法:毛豆剝殼洗凈,下沸水煮八九分熟,撈出控干,拌鹽和蒜末,再點幾滴香油。
荷葉飯
村口荷塘荷葉剛好茂盛,新鮮的糯米飯加豆角、干香菇、五花肉(或素丁),用荷葉包好,蒸出來有自然的荷香,寓意和氣順遂。
家常做法:糯米提前泡軟,豆角、香菇切丁,拌米加調味,荷葉包住,蒸二十分鐘即可。熱騰騰香氣撲鼻,荷葉清新利口。
三規矩二禁忌,飯桌邊的小門道
三規矩:
飯桌分座次。長輩坐內,晚輩沿邊。門口風大雜亂,身子不能正對正門。村里有句諺語:“靠門坐,福氣溜;背灶臺,易生憂。”這是對小家的呵護。
吃飯細嚼慢咽。急躁易嗆著,小暑天本就濕熱,慢慢吃才順心。
食不言語。飯桌不是議事堂,吃飯時不吵不鬧,家和萬事興。從小被長輩“瞪”過的都懂這個道理。
兩禁忌:
忌敲碗筷。敲碗傳說是乞丐的行為,家里人有飯吃,有福氣,敲碗容易“敲走家運”。我小時候調皮,經常被喝止。
忌亂倒剩飯。剩菜剩飯要妥當處理,尤其六月天,倒進水缸或花盆,寓意節約和愛惜。家里常說“饅頭掉地三年旺”,全是疼惜糧食的心思。
這些規矩和禁忌,雖說源自迷信,但更多是生活經驗和長輩對后輩的小教養。“飯桌無小事,家和日子甜。”老家話說,規矩養人在,安穩過夏天。
轉眼已到盛夏,蟬聲送來關帝誕的腳步,也讓六月的煙火添了些許莊重。家里的飯桌,承載著田間勞作的甘甜,也藏著流水歲月的溫柔告誡。一句“坐不靠門,食不言語”,不是刻板的陳規舊俗,而是一份懂得的呵護,是想讓人踏實吃飯、安心過夏的家風傳遞。
生活無需時刻講究形式,但規矩背后的那份善意與溫暖,值得我們代代珍惜。“座有序,食有分,心安處處福自生。”讓我們用心守護家的小細節,把柴米油鹽過出詩意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