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平日報
明代之前,女真族(滿族的先人)沒有“葉赫那拉部落”,“葉赫那拉部落” 形成于明朝中期,他的前身是塔魯木衛(衛是明朝設置的地方建制,半軍事化組織,也是地方行政權力機構。一衛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師或旅的編制。
五百多年前,葉赫那拉部落原來居住在松花江北岸的呼蘭河(古稱呼喇溫江又稱扈倫河)流域的達喜穆魯山下。明朝永樂四年(1406 年)三月,朝廷在此設置達喜穆魯衛,漢譯為塔魯木衛,以打葉(孥)為指揮。明朝初期至中葉,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出現了一股南遷的浪潮。達魯木衛的南遷是伴隨女真人大規模南遷的大氣候而進行的。
明宣德二年(1427 年)的春天,在首領打葉的率領下舉部南遷,打葉年近五十,身體健壯,很有智慧,在族里有著很高的威望。他的助手是三十多歲的壯漢星根達爾漢。星根達爾漢是蒙古土默特部人,精明強干,會漢,蒙、女真三種語言。也許是當時的習俗,也許是看中了他的才干,盡管打葉有兩個兒子,但還是招了星根達爾漢為上門女婿。
在打葉的帶領下,在星根達爾漢的協助下,塔魯木衛從1427 年出發至1435 年,整整八年時間,幾經輾轉跋涉,途中落戶好幾個地點,但都不理想,不太適合部落的發展壯大。于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搬遷,一直向南而行。
后來(1435 年),他們終于來到長白山余脈大黑山與松遼平原結合處的伊通大地,首先來到一個叫“ 璋”也稱“ 張”的地方,現今伊通縣的西葦鎮。這個地方是當地那拉氏部族居住的地方,亦稱納喇、納蘭。當地的那拉是女真望族,在女真各部當中頗有聲威。
打葉和愛婿星根達爾漢登上一座高山頂上,瞭望四方。只見伊通大地四周群山拱衛,分布著拔地而起的七座險峻的山峰,宛如北斗七星。七星落地,寶地生輝,這是一個吉祥的象征。再看山谷之間的平川盆地,開闊而平坦,到處都是一片片還未開墾的處女地,土質肥沃,既可耕田種糧,又可放牧牛羊、馬群駝鹿。四周的山林茂密,山脈起伏,層巒疊嶂,綿延數十里,可行圍打獵。充沛的河流有取之不盡的魚類水產。這里的確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于是,打葉和星根達爾漢商定,就在這里安家了!
可是,“璋”地的那拉氏部族并不接納他們,部落頭人蠻橫地拒絕他們在此安家落戶。怎么辦?是繼續往前走?還是用武力讓他們屈服?打葉和星根達爾漢通過短暫的交流,決定動用武力,收拾那拉部落的頭人,只要把他打服,我們就可以在這里落腳安家了。于是,不用岳父出頭,年輕氣盛的星根達爾漢就找了一群武功高強的小伙子,手持刀槍劍戟,來到頭人的家里,不容分說,把頭人一頓狠揍。這個頭人平時在族里欺小凌弱,沒有一點威信,他挨了揍,不但沒人同情為他出氣,反而都恥笑他。這個頭人覺得很沒面子,只得帶著老婆孩子遠走他鄉。而當地那拉部落的人卻全部留了下來,甘愿服從打葉的領導。
從此,塔魯木衛的族人改姓那拉,打葉領導的塔魯木衛和當地的那拉氏部族結合在一起,人口一下子多了起來,隊伍也更加強大。就這樣,塔魯木衛占據了“璋”地,所以在很多史料上,又把塔魯木衛稱為“張姓扈倫國”。
因為“璋”地距離開原(今遼寧省開原老城)馬市較近,大約三百多里的路程,而“ 璋”地又出產大量的人參、鹿茸、白蘑以及各種名貴草藥,還有紫貂等各種動物皮張。這些特產都是馬市上漢人的搶手貨,打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資源,率領族人去馬市進行交易,幾年工夫,無論是衛里的公共財產,還是部民收入,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部落的軍力也強大起來,控制了今天伊通大部分地區。打葉和星根達爾漢在“璋”地“伐木為城,筑墻壘寨”,建筑了璋城,史稱璋城。璋城是塔魯木衛最早的首府,后來,隨著塔魯木衛勢力的擴大,首府又從璋城搬遷到了兀蘇城(今吉林省伊通縣城)。
從此塔魯木衛在伊通大地站穩了腳跟,為日后葉赫那拉部落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劉明)
轉自:四平市政府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