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現在甩出了 “200% 醫藥關稅”,不過華盛頓的政客們大概沒算清這筆賬:對進口藥品加征史上最高關稅,看似是逼產業回流的狠招,實則是給美國民眾的藥價裝上了火箭筒,兩千億美元的醫藥市場即將掀起巨浪,愛爾蘭、瑞士、德國等主要出口國坐不住了,印度、日本的藥企股價應聲下跌,可最該慌的,或許是美國老百姓。
關稅牌新點子
美國的 “醫藥關稅牌”,打得又急又狠。
就現在披露的針對進口藥品的200%關稅,會是美國各類關稅品目中最高的一檔,而涉及到的產值達到了 2000 億美元。
對此,無論是國外,還是美國自己的醫藥行業,都只能等待本月末 “232 調查”的最終結果,并采取各自的應對措施。
這一切的背后,是美國政府“產業回流”的執念——想通過關稅大棒,把醫藥生產環節拉回美國本土。
可全球醫藥產業鏈的格局,哪是一根關稅大棒就能撬動的?
長期以來,全球形成了 “美國研發 - 中國/印度生產原料藥-歐洲生產藥品-回流美國”的分工體系。
去年,只說一個愛爾蘭,對美國的藥品出口就超過了500億美元,后面的瑞士、德國、新加坡、印度的體量也都不小。
中國和印度更是在原料藥和仿制藥領域占據關鍵地位——美國 90% 的原料藥依賴海外進口,其中不少來自中國。
這種全球分工,當然是市場規律幾十年作用的結果,現在想用行政命令強行改變,哪有那么容易?
況且,這記 狠招 首先會砸在美國民眾頭上。
哪怕只征收 25% 的關稅,美國藥品成本每年就會上漲近 510 億美元,藥價漲幅可達 12.9%。
要是真加到 200%,后果不堪設想。
更糟的是藥品短缺風險——美國 90% 的處方藥都是仿制藥,而這些廉價仿制藥的供應很可能因高關稅中斷。
正如《華爾街日報》指出的,如果利潤大幅減少,仿制藥公司可能干脆撤出市場,讓本就存在的藥品短缺問題雪上加霜。
美國自己玩不轉
美國藥企自己也難逃厄運。
高關稅不僅會抬升進口成本,還會迫使企業在美國重建工廠。
新建工廠、調試設備、招募人員、控制質量,每一筆都是巨額投入。
中國投資發展促進協會專家解奕炯點出了惡性循環的風險:成本激增會迫使企業削減研發投入,而這將損害美國藥企的長期競爭力。
禮來、強生等巨頭雖已承諾在美國加大投資,但心里清楚 —— 花在關稅上的每一分錢,都本可以用在創新研發上。
“產業回流” 的美夢,在復雜的醫藥產業鏈面前不堪一擊。
國泰海通證券的分析師指出,醫藥生產的專業性極強,新建產能的成本很可能高于未來的關稅負擔。
更重要的是,全球醫藥供應鏈的形成,本就是效率和成本優化的結果。
中國和印度能成為原料藥和仿制藥生產大國,靠的是齊備的工業體系、高效的生產能力和合理的成本結構。
這種優勢,不是美國靠關稅就能輕易替代的。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雖然美國在這一產業鏈的頂端,但沒有中國原料藥企業的產品,歐洲的加工,美國患者也是用不到這樣便宜靠譜的藥的。
強行切斷這一鏈條,受傷的不僅是出口國,更是美國自身。
當藥價飆升、藥品短缺成為常態,當本土藥企因成本壓力創新乏力,美國所謂的 “產業回流”,最終只會變成 “競爭力流失” 的代名詞。
這場由關稅引發的醫藥風暴,說到底是美國霸權思維在產業領域的又一次濫用。
想靠行政命令逆市場規律而行,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全球醫藥市場需要的是合作與分工,而不是對抗與割裂。
美國若執迷不悟,最終會發現:那 200% 的關稅,征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醫藥產業未來。
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作者,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信息來源:
《美“200%醫藥關稅”引多國警惕》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