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僑眷陳印扶通過“華僑幸福通訊處”給父親去信原件。
廣州華僑博物館供圖
廣州華僑博物館館藏“華僑幸福通訊處”木匾。
本報記者 徐令緣攝
在廣州華僑博物館,有一塊紅底金字的漆木牌匾靜靜陳列。七個陽刻大字“華僑幸福通訊處”在斑駁漆面上依然清晰,蒼勁有力。這塊牌匾,見證了20世紀廣州鴉湖鄉華僑華人出海奮斗的酸甜苦辣。它像一枚凝固的時間印章,訴說著海內外中華兒女跨越山海、心手相連的故事。
從這里寄出的家書,承載著親人間的思念;匯入的僑匯,支撐著千萬家庭的生計。走進廣州華僑博物館,看“華僑幸福通訊處”寄送相隔萬里的濃濃鄉愁,傳承穿越時空的百年僑心……
“幸福”驛站傳僑音
不舍的淚語與聞訊的歡笑,交織成這座小小通訊處獨有的“幸福旋律”,譜寫著海外游子與故土親人之間綿延不斷的情感長歌
走進廣州華僑博物館四樓“記住鄉愁”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紅底金字、漆面斑駁的木質牌匾,上書“華僑幸福通訊處”七個字。它靜靜懸掛于展柜中,開啟了“僑信印記”展區的序章。
時光在木匾的漆面上留下斑駁,仿佛講述著一段段塵封往事。在信紙傳情、銀票寄思的年代,多少僑胞家屬曾懷揣牽掛,踏入“華僑幸福通訊處”的大門,期待著一封來自遠方的家書、一筆支撐生活的僑匯。
1932年,“華僑幸福通訊處”由廣州市白云區鴉湖鄉華僑幸福會創辦,專門為海外僑胞處理匯款與書信業務。當時,鴉湖鄉已是遠近聞名的僑鄉。至1933年,鴉湖鄉籍的旅外僑胞已逾5000人。他們在異國他鄉艱苦創業,但始終心系故土、情牽親人。為了便利僑胞寄送書信與僑匯,幸福會在廣州抗日西路購置物業,設立通訊處,成為連接海內外的重要紐帶。
不舍的淚語與聞訊的歡笑,交織成這座小小通訊處獨有的“幸福旋律”,譜寫著海外游子與故土親人之間綿延不斷的情感長歌。
1947年,馬來西亞華僑曹氏托“華僑幸福通訊處”寄回家書:“寄銀壹萬元……聽長者教訓,莫閑游放蕩……”對孩子的關愛、對家庭的牽掛,凝聚在叮囑的話語之中。
僑眷陳印扶通過“華僑幸福通訊處”寄出兩封寫給父親的家書,字里行間記錄著家國命運的跌宕起伏。第一封信中,他講述了1949年8月連平縣迎來解放。隨著土改推進,生活逐漸好轉,陳印扶的言語間滿是對新生活的期望。第二封信中,他追憶抗戰時期的苦難歲月——母親與弟弟慘遭日軍殺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今,他已重新成家,育有子女。信末,他懇切請求父親寄來照片或歸家團聚。
通訊處門前,曾懸有一副意味深長的對聯:“幸會同堂,桑敬梓恭,東道何須分主客;福沾有地,熙來攘往,滿門誰不是鴉湖。”短短數十字,道盡僑心所系。身處異鄉,深厚的鄉情讓鄉親一見如故、親如一家。無論身在何方,僑胞始終與親人故土心手相連,正是這份不改的赤子情懷,讓“華僑幸福通訊處”成為僑界記憶中的溫暖港灣。
“華僑幸福通訊處”收發的一張張僑批,把“幸福”傳遞到千家萬戶。在通訊不便的年代,它以質樸的方式,傳遞著游子牽掛與桑梓深情,詮釋出其名“幸福通訊處”的含義。
字里行間顯僑心
傳遞僑心,廣州華僑博物館鄭重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一件件展品,體現著僑胞對家與國的深情守望
傳遞僑心,廣州華僑博物館鄭重接過歷史的接力棒。2020年8月31日,在廣州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指導下,白云區鴉湖鄉幸福會華僑服務中心將“華僑幸福通訊處”漆木匾、20世紀初期保險柜、僑批匯票等珍貴藏品正式捐贈廣州華僑博物館。
廣州華僑博物館為這批文物量身打造了展柜與玻璃罩,設專人每日巡查,并將其設于基本陳列第四部分“僑信印跡”單元的重要位置,作為重點文物著重介紹。木匾之下,鴉湖鄉的保險柜、僑批原件、華僑匯票等等一一陳列。僑批作為廣州華僑博物館館藏的特色珍品之一,勾勒出華僑華人下南洋、奔美洲、寄銀養家、報效桑梓的清晰軌跡。
“現父一路平安抵到檀香山埠……然后再付銀信報及到埠可也;到日本國時,故所以我同胞個個遵守國難,同胞個個并無有一個人上日本國,但我們要抵制到底……”
1933年,美國華僑李道強去信家中愛子。信中,李道強將路途平安的消息知會家人,叮囑妻子照顧孩子。此外,他談及乘船行經日本之時,船上同胞無一人上岸的故事。字里行間,盡顯華僑對祖國時局的牽掛。
2024年8月,在廣州華僑博物館與江門市博物館共同舉辦“鴻雁傳家書 濃濃家國情”廣府僑批專題展上,這封書信原件正式與觀眾見面,觀眾因此有機會親自閱讀見證華僑華人在抗日戰爭時的真實心境。
如此的例子還有很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廣府華僑在與家鄉親人的書信往來中時刻關注著家國時局的變化。1928年4月20日,美國華僑吉同在給家人的信中談到美國華僑正在籌集捐款,用以應對日軍干涉;1934年,美國華僑雷華佐使用“拒日救國”專用信紙給兄弟雷華振寫信,上面印有“拒日救國”大字和“永遠不買日本貨、永遠不賣日本貨、永遠不賣東西給日本人、永遠不幫日本人做事”等字。
一封封字跡斑駁的信件、一件件留下歲月痕跡的展品,展現著對家與國的深情守望。在廣州華僑博物館,“僑韻”始終深厚、“僑心”依然真摯、“僑音”愈發嘹亮。
華僑精神永相傳
“鴉湖鄉‘華僑幸福通訊處’已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它承載著華僑華人的集體記憶,傳承著百年華僑精神。借由博物館的平臺,我們要把這份精神傳遞到未來”
“講好華僑歷史故事,是打開未來的一把鑰匙。”廣州華僑博物館館長羅興連表示:“鴉湖鄉‘華僑幸福通訊處’已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它承載著華僑華人的集體記憶,傳承著百年華僑精神。借由博物館的平臺,我們要把這份精神傳遞到未來。”
廣州華僑博物館是這份精神傳承的見證者與講述者。常設展內,鴉湖鄉“華僑幸福通訊處”系列文物靜靜陳列在玻璃展柜中,見證人流如織,續寫華僑精神。這些文物銘刻了廣府僑胞的拳拳之心,記錄了文化根系中的脈脈溫情,為廣州華僑博物館這座廣府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更添一份厚重。
近年來,博物館在打造廣州僑文化新名片方面開拓創新,陸續推出“百年長堤 華僑印記”專題展、“鴻雁傳家書 濃濃家國情”——廣府僑批專題展、“我和祖國有個約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暨穗港澳臺·華僑華人書畫巡回展、“僑行萬里 一脈岐黃”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等不同類型精品展覽,并持續開展“我和祖國有個約會”故事分享會、“僑課進僑校”等活動,促進文化交流。
華僑華人既是華僑故事的受眾,也是華僑文化的傳播使者。從寄銀養家到捐資助學,從拒日救國到抗震救災,廣大華僑華人一直在用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用最樸素的方式,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可信、溫暖、有文化厚度的中國。
博物館也會一直講述他們的故事。羅興連說:“未來,廣州華僑博物館將持續發揮三大核心作用。一是構筑華僑文化陣地,成為華僑華人‘精神家園’。在館內基本陳列展示廣府華僑貢獻的同時,陸續推出華僑華人主題精品展覽,舉辦華僑華人傳統文化體驗等文化交流活動,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強化文化紐帶功能,通過展陳喚醒華僑華人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深化文化歸屬感。三是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臺,立足華僑華人開放包容特質,促進跨文化對話與文明互鑒,助推多元文化繁榮發展。”(本報記者 徐令緣)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6日第06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