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城市足球聯賽(簡稱“蘇超”)的成功出圈既是一次全民體育盛事,更是以“梗”為載體的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深度對話。13座城市參與的狂歡中,歷史被轉化成幽默符號,地域競爭被消解為互動游戲,賽事被解構為參與式慶典,打破傳統“對抗—收編”二元框架,建立起“雙向互動—共生發展”新范式。
解析“梗”文化可以窺見其獨特價值:連接精英與草根表達,化解地域差異、凝聚文化共識,在平衡商業價值與情感共鳴中,重塑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互動生態。
歷史的祛魅與重構:“梗”作為文化轉譯的彈性中介
亞文化符號創造性生成是“梗”文化的起點,主流文化對這些符號的包容性吸收,構成雙向互動的第一重維度。
福柯認為,歷史是通過話語實踐不斷被重構的敘事。徐州與宿遷“楚漢爭霸2.0”系列“梗”正是將歷史典故與足球競技綁定,實現歷史敘事的當代轉化,完成人物特質、歷史場景與價值觀的三重“對位”:劉邦的“謀略”化作徐州隊短傳滲透戰術,生出“劉邦踢中場,項羽打前鋒”的梗;項羽的“勇武”對應宿遷隊高舉高打的風格,“力拔球門兮”成了助威標語。這種將權力博弈轉為足球競爭的方式,讓抽象地域認同成了可感的競技符號。有up主還把“烏江自刎”改成“點球大戰失利”的喜劇片段,這種亞文化話語解構讓歷史從“教科書的厚重”變“日常生活的輕松”,激活了記憶的當代性。
飲食文化的“梗”體現日常生活美學的競技化轉譯。“文化資本” 理論揭示,飲食是地域文化資本的重要形態。揚州與鎮江的“早茶德比”將早茶正宗性爭議,轉化為“蟹黃湯包VS鍋蓋面”的趣味對抗,通過“梗”的轉譯,使飲食文化資本成為社交貨幣與經濟價值。揚州文旅的《早茶與足球》短視頻,將三丁包制作與球員傳球并置,配文“包子要捏褶,傳球要走腳”開啟了符號聯想。這種轉譯消解爭議對立性,在幽默中化為“各美其美”的欣賞。賽后球迷的聯誼,將賽場對抗延伸為飲食文化交流融合,實現社會關系的重建與強化。
斯圖亞特?霍爾指出,主流文化通過對亞文化符號的“主導性解碼”,賦予其符合社會核心價值的內涵。“蘇超”中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吸收是通過語境轉換實現的。常州文旅將球迷調侃的“常州?吊州?巾州?丨州”文字梗,轉化為“筆畫保衛戰”主題旅游路線,關聯景點與文字符號,單月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這種轉化尊重原創性,通過場景重構賦予積極社會價值。“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海報將常州隊“十三妹”昵稱升華為體育精神符號,體現草根智慧與官方引導下,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包容性吸收智慧。
傳播革命與參與式狂歡:“梗”文化的破圈機制
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為“蘇超”中“梗”的跨圈流動提供了技術支撐。亨利?詹金斯認為,專業生產與用戶創作邊界模糊,這一特征在“梗”文化傳播中尤為明顯。短視頻的碎片化敘事更是重塑了文化生產的節奏和邏輯,促使“梗”以“核心符號+簡短情節”的結構提升傳播效率。如“海鮮兄弟連”(南通VS連云港)經官方提出、專業創作者詮釋過后,引發了兩萬多條用戶二次創作。美食博主@海鮮廚房的相關視頻播放量高達1200萬次,遠超原版的300萬次,形成了“官方-用戶”協同的文化生產鏈。
算法機制通過分析用戶數據進行模型匹配,助力“梗”突破圈層,同時直觀地呈現算法對細分群體的精準激活。
正如文化是集體體驗的動態呈現。“蘇超”的“梗”傳播也是地域情感與集體記憶的共享。主流媒體與社交平臺構建“官方造梗引關注—自媒體用梗擴大傳播—網民評論熱梗頻現”的鏈條;新華日報社13家分社“踢飛你鴨”海報與抖音、虎撲用戶創作呼應;“南京發布”相關推文閱讀超60萬,打破傳統媒體單向模式,讓主流文化獲亞文化活力。
線上“造梗”的情感共鳴驅動線下參與,南京五臺山體育場門票秒空,多地文旅套餐受捧,形成“線上互動-線下體驗-二次傳播”閉環。相關全網信息量64.95萬條,非媒體信息占97.54%,“民間為主、官方引導”的結構兼顧亞文化活力與主流價值滲透。
地域認同的儀式化建構是“梗”文化傳播的深層效應。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當代認同是“通過參與公共儀式不斷協商與重構的過程”。“蘇超”中地域認同的儀式化建構正是如此:“一城一隊+一城一主場”模式將13座城市主場變為文化展演空間。連云港主場成“海鮮美食節”,揚州中場秀非遺,球迷燈牌互動將賽場化為文化慶典……這些儀式化行為強化了“蘇大強”地域認同,將“散裝江蘇”的區劃差異升華為“相愛相殺”的文化認同,徐州與宿遷、蘇州與無錫的對抗實則強化了“江蘇人”整體認知,這種認同在差異互動中構建。
從對抗到共生:“梗”文化重塑的文化生態
“蘇超”的“梗”文化實踐,突破了傳統亞文化研究的“抵抗-收編”二元論,形成“雙向收編”的共生邏輯——主流文化接納吸收亞文化,亞文化更新性回應主流價值,為理解數字時代的文化關系提供了新視角。
約翰?費斯克強調,大眾文化存在“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兩種狀態。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接納性吸收,通過文化經濟反哺金融經濟,并且官方將亞文化要素納入傳播體系。江蘇省文旅廳視頻將景點與球隊關聯,用亞文化的表達實現5000萬次播放;南京“足球+秦淮夜游”聯票拉動訂單增長180%,常州門票套餐帶動蘿卜干銷量翻倍。這些案例體現了主流文化吸收亞文化符號,實現經濟與文化價值雙重轉化。“意義先行”模式保留了“梗”的幽默,以語境轉換升華意義,如“筆畫保衛戰”從自嘲梗變為文旅IP,兼顧亞文化活力與城市品牌建設。
迪克?赫伯迪格在《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中提出,傳統亞文化以“符號抵抗”確立身份,而當代亞文化具有“流動性”“協商性”特征。“蘇超”的“符號協商”特征,使得亞文化主動融入主流價值。“江蘇足球少年說”借地方梗傳遞“體育強國”理念;“海鮮兄弟連”將飲食梗升華為生態理念;“GDP進球比”調侃導向發展共識;“筆畫保衛戰”自嘲闡釋成功多元內涵……這打破了“亞文化必然反叛”的印象,體現了亞文化與主流價值的柔性對話。
“蘇超”現象的雙向收編重構了文化權力結構,建立由“梗”文化支撐的“體育公共領域”。主流文化在傳統主、亞文化關系中有著絕對主導地位,“蘇超”則形成動態平衡:官方以“框架設定”引導方向,民間以“創意表達”參與創作。江蘇省政府推行的“政府主導+賽區協同+聯賽運營”模式,既確保賽事規范有序,又為各城市文化表達保留充足空間。在“蘇超”的“梗”文化生態里,官方不對民間創作設限,民眾能夠自由生產文化符號,這種“有邊界的自由”使主亞文化得以共生,讓官方話語與民間表達通過“梗”的流動實現了平等對話。
“蘇超”現象中“梗”文化的傳播給數字時代主、亞文化互動帶來了新的啟示。
在文化生產方面,“日常符號競技化”將地域文化轉化為可參與的“梗”符號,以此來激活其生命力,但前提是需要立足本土創新;在傳播機制上,破圈的關鍵在于短視頻與算法機制的協同,也需建立“算法+人工”的平衡機制;在文化治理層面,“官方玩梗”是實現良性對話的最佳體現,但也需提防低俗化、歧視性表達以及資本過度的收編。
“蘇超”現象表明,健康的文化生態關鍵在于多元表達的創造性轉化。主、亞文化借“梗”互哺,為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只有堅守核心價值,包容文化創新,才能構建多元共生新生態。數字時代文化建設需尊重創造多樣性,理解“梗”背后情感需求,讓文化扎根生活,在差異中凝聚共識,在互動中實現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