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緬北定位是三個湖北黃岡高中生最后留給家人的信號,電話那頭,吵鬧了半個電話之后,是二十天的沉默。
湖北黃岡一母親電話顫抖、語速很快地告訴記者,7月15日,這個被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母親向媒體發出了一封求助郵件—她高中畢業,2個同學,6月24日去云南西雙版納,已經20天了。
三個高中學生的人生被另一個完全陌生的“大哥”徹底改變。警察介入調查后,全班同學的筆錄上,從中翻出來令人震驚的一條聊天記錄:網上的大哥以去云南送犀牛角,三天就到家賺大錢誘騙。
6月24日,3個高中生揣著賺外快的心思,偷偷地瞞著家長登上回昆明的飛機。臨走前,他們跟小伙伴們講:3天后就會領工資回去。
到了昆明,孩子們已經與家人失去聯系。25日半夜,新建立的群里面顯示定位是緬北地區的定位,這把家長們的熱鍋上的心一下子按下去。26日,焦急萬分的媽媽打電話過去卻聽到關機聲音。
這些都是報了警之后,從他同學那里問出來的。失聯學生的母親聲音哽咽。據記者了解,在失聯前的最后一通電話里,兒子的回復是:在車站,吵得很,電話馬上掛了,【承諾回電變成了永遠等】。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并不是第一例。河南,一大學生19歲、在河南商丘尋找暑期工而失蹤,19歲的陜西漢中高考生,找工作后失蹤。我們不難聯想到一個事實,就是一些跨境團伙看上了那些獨自出行的少年,開始對他們下手。
“犯罪分子抓住了青少年們的心理特點”。湖北日報的評論7月15日一針見血,騙子正是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點,牢牢揪住青少年青少年時期最強烈的好奇心、獨立意識、證明欲望等進行行騙的。
這些網騙在網上營造出“我懂你”“相信你”的“大哥”形象,對背負著高學業壓力渴望被肯定的青少年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而他所發出的“高薪”“輕松”“短期暴富”等誘惑,也是青少年們所缺乏證明自身實力的砝碼。“
湖北三起高中生被騙“運送犀牛角”,還是預謀的犯罪,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對稀奇動物的獵奇心理,還制造“三天到家”的犯罪時間,迷惑被害學生和家長。
心理專家指出,這些犯罪存在季節性的高發期——暑假學生社會實踐增多,涉世不深的年青人很容易成為犯罪分子利用的對象。
“孩子回來了,讓我干什么都行!”失去聯系的高中生媽媽的聲音,聲聲錐心。
7月15日,湖北黃岡警方證實,3名大學生失聯情況基本屬實,目前他們已“啟用了境外合作機制,全力搜尋。
但事情還有另一方面。陜西漢中19歲的高考生彭宇軒被拐到緬甸,一旦越境,搜救起來將特別困難。彭宇軒媽媽被傷害,她的兒子失蹤之后,她接到了數次“打人”索要20萬元錢財的電話。
據公安系統內部人士介紹,這類失蹤案,流程是:民警先問情況,作筆錄;然后采集直系親屬DNA信息,了解最后出現地點和社會關系;根據監控,查軌跡;最后核查身份證的登記使用信息。
對跨境犯罪集團翻新的作案方式,全民防御網須全力織密。湖北日報評論員杜宇慧7月15日即時評論:筑牢家庭防線是第一道防線。
家長應多從心理上關心關愛子女,多與子女溝通,發現不良狀況要及時進行干預。學校、公安、社區、網絡平臺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對于“網絡交友”“外地會友”等,要及時加以引導。
云南邊境線要多多防范。陜西失蹤高考生彭宇軒的最后一次出現地點是云南孟連縣勐啊口岸綜合文化站,從此失去聯系。這樣的邊境口岸地區,也必須加強反騙和監控力度。
直到7月15日晚,3個湖北高中男孩,仍然下落不明。全國人民都在關注著尋人啟事,祈禱三個孩子早一天回來。
在說“付出什么都可以”時,母親的手一直按在胸前,仿佛這樣能減緩心臟被扯裂的疼痛。三個家庭從夏天進入了冬天,窗外又有多少“網內大哥”戴著面具重新在網內撒下了新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