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金融圈最近動靜不小,短短時間內,至少40家銀行幾乎集體盯上了“養老貸”產品,宣傳鋪天蓋地。
然而好景不長,在媒體曝光和輿論熱議中,這個看似解決養老難題的金融產品,被緊急叫停。
可謂是,興也勃焉,亡也忽焉。
養老貸到底是什么?
簡單說,就是銀行借錢給臨近退休的城鄉居民,主要是農民和靈活就業人員,用于一次性補繳或提高檔次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資金直接打入個人社保賬戶,幫你“買夠”年限或“買高”檔次。等你退休開始領養老金了,再用每月領取的這筆錢分期還給銀行,一般設定為自動抵扣。
它精準瞄準兩類人群,一是以前沒交過養老保險,想一次性補滿15年的;二是已經參保,但想多交點以后多拿養老金的。
表面看,“養老貸”似乎切中了兩大痛點。
一方面是養老壓力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很多人愁錢不夠交保險,對于這部分人來說,“養老貸”提供了“現在借錢,未來用養老金還”的解決方案。
圖源:國家統計局
另一方面,銀行業自身也面臨盈利壓力,急需尋找穩定、低風險的優質資產。畢馬威報告顯示,2024年農商行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4.5%,凈利息收入降幅高達10.7%。銀行也發愁錢放不出去,“養老貸”作為新業務正好能緩解壓力,而且,未來養老金是穩定的還款來源,并且針對特定場景,看起來風險可控。
此前,類似產品在2024年9月已有廣西“續保貸”試點,貴州隨后小范圍跟進。2025年初湖南開始調研,6月進入推廣高潮。臨澧農商行作為先鋒,截至6月9日貸款余額已突破3000萬元。隨后,長沙、邵東、炎陵、衡東、茶陵等至少40家湖南農商行迅速跟進,產品設計高度趨同。
這些銀行主打“辦貸快、利率低、免擔保”,年化利率普遍在3.1%-3.45%左右。貸款額度依據年齡、繳費檔次和信用評定,最高不超過9萬元,期限最長15年,但要求借款人年齡加貸款期限不超過75歲,且不可延期。
其核心邏輯是,用貸款填補繳費年限或檔次的缺口,再用未來多領取的養老金定向償還,幫助一時資金緊張的群體保住社保權益,同時依靠基礎養老金的存續和增長來保障還款。
但是,“養老貸”真的穩妥嗎?
短暫繁榮后,質疑聲驟起。7月初,媒體曝光了潛在風險,比如代際債務、政策變動、養老金抵扣后錢不夠花,引發巨大爭議。
面對輿論壓力,湖南省農信聯社7月10日緊急叫停所有新業務并下架宣傳。此外,湖南省政策轉向,力推“養老金融四大行動”,以更全面、更合規的方式支持養老金融發展;央行雖然設立了5000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支持養老領域,但也未明確納入信貸補繳養老保險。
在這里養老貸的合規性本就存疑。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個人貸款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個人貸款需用于“個人消費、生產經營等用途”,且“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個人貸款”、“用于個人消費的貸款期限不得超過五年”。“養老貸”資金定向用于繳納社保費,這是否屬于“個人消費”存在著爭議。
此外,在考慮風險方面上,長達15年的貸款周期,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比如參保人健康狀況變化,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時點死亡平均年齡僅72.4歲,對于需要貸款的弱勢群體,其實際壽命可能更低。如果借款人中途身故,剩余債務該如何處理?盡管部分銀行給出了引入商業保險等解決途徑,但實際操作中仍可能存在問題。
另外,養老金政策的調整,也可能打破“多領的養老金能夠覆蓋月供”的脆弱平衡。比如2024年養老金的漲幅為3%,而“養老貸”利率普遍在3.1%以上且不隨LPR調整變動,若未來養老金增幅持續低于貸款利率,借款人還款壓力將實質性增大。
回歸到養老的本質,核心在于夯實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障,提高其充足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而金融工具應該定位于提供個性化、增值性的補充選擇,并且必須在嚴格的監管和信息披露之下,確保真正服務于老有所養,這才是銀行發展養老金融的正確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