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午,指尖新聞刊發《山東臨沂一小飯店老板隨手拍視頻竟成“違法廣告”,45萬元“天價處罰”引爭議》一文,迅速引發廣泛關注。
該報道迅速沖上微博熱搜,4個小時里,超過56家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報道。
輿論關注下,7月11日晚,臨沂市蘭山區聯合調查組通過“蘭山融媒”發布了一則情況通報,對此事件進行回應。
然而,餐館老板張女士表示,該通報中的內容并不屬實,蘭山區市監局從來沒有告知過不再行政處罰的決定,否則,她也不會通過訴訟途徑,要求蘭山區市監局撤銷《行政處罰告知書》。
就在臨沂 “通報”發布兩小時后,“指尖新聞”再次發表了《臨沂市蘭山區就45萬元“天價罰單”發布“情況通報”,對執法行為開展進一步調查》的追蹤報道,“指尖新聞”也是首個對“通報”提出質疑的機構媒體。
7月13日,該案代理律師龔華、張天增到達臨沂,并公開發文指出蘭山區的“通報不實”。
后經多家媒體報道證實,這份“通報”確實存在諸多疑點。
7月15日,臨沂市提級調查,新的聯合調查組發布了情況通報。
通報稱,蘭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存在處罰證據不足、執法程序不當等問題。表示將由市一級市場監督管理局按照程序對該行政執法行為予以撤銷,對蘭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時任黨組書記齊某進等五名相關工作人員作出停職處理。
該通報再次沖上微博熱搜。
據悉,該事件線索最初從多家機構媒體共同發起的“公益普法熱線”求助咨詢開始,到輿論關注,再到行政機關糾錯,處罰相關人員,短短5天時間,該事件完整呈現了輿論監督報道的力量與價值。
輿論監督與普及法律知識在該事件報道中得到完美體現。
“磨稿子”邀請了數位資深媒體人,對這一熱點事件中以“指尖新聞”為代表的報道進行點評。
知名調查記者劉向南:
不少人認為,現在信息爆炸,做不了獨家新聞了。此言當然不能成立。無論信息如何爆炸,有眼光、有辨識力的媒體,仍然能從海量信息中發掘出獨家線索,并生產出獨家報道,從而形成不一樣的影響力。
“指尖新聞”對山東臨沂小飯店老板因隨手拍視頻被認定“違法廣告”且遭天價處罰的事件的報道,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該事件由指尖新聞首發。這個看似普通卻又極具爭議性的事件,直戳社會痛點,與廣大普通經營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報道刊發后,立即引發社會大眾的共鳴與關注。它是將基層執法與營商環境這一宏大主題以這樣一件具體的民生小事來展現,切口小但意義重大 。
報道雖然篇幅不長,但內容翔實,信源平衡。記者采訪了事件的核心人物——飯店老板,呈現了事件完整發展脈絡,從視頻發布、接到調查電話、收到處罰告知書,再到提交陳述申辯書和聽證申請書以及提起訴訟等環節,都細致描述。
同時,記者采訪了律師,從專業法律角度剖析市監局的處罰行為,指出其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錯誤以及可能存在濫用職權嫌疑,豐富了報道的深度和專業性。
此外,記者還多次嘗試聯系臨沂市蘭山區市監局相關人員,盡管未獲正面回應,但這種對多方信源的努力挖掘,體現了報道的客觀性和平衡性 。
報道刊發后,隨著輿論持續發酵,7月15日,臨沂市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針對此事件,臨沂市高度重視,成立由市司法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共同參與,進行提級調查。
—— 輿論監督,又立新功!
三屆“中國新聞獎”獲得者肖波:
“臨沂蛤蟆湯罰45萬元”事件經過輿論發酵,個案演化為公共事件,生成公共議題,引發廣泛討論。
這種討論超越個案局限,反映出行政執法與公眾期待的張力,事關執法效能與社會認同的平衡,頗具公共性討論的意義價值。
這一討論的促成,首先應歸功于“指尖新聞”的最早披露和跟進報道。這有賴于記者的問題意識和新聞敏銳度,即通過反常現象發現矛盾,在時空維度放大細節價值,最終落腳于揭示問題并推動解決的傳播實踐。
記者從普法律師處偶然得到的線索,敏銳捕捉到行政處罰程序中的異常:罰單通過門縫塞入、撤銷決定延遲2個月送達、未按規定組織聽證;處罰決定三天內快速作出,而糾錯程序卻拖延數月;“小餐館三個月停業損失”與“45萬頂格處罰”的強烈反差;罰單時間線與拆遷糾紛高度重合等等。
“異常識別-邏輯質疑-甄辨探究”,凸顯出指尖新聞記者發現問題、探究本質的核心能力。
縱觀現今的諸多報道文本,表面化、同質化、跟風化現象俯拾皆是。“好問題比正確答案更重要”,“指尖新聞”此役,回答了記者職業價值的核心何在,以及應該如何“去平庸化”。
資深媒體人彭飛:
什么是有價值的新聞選題?書本上可能沒有直接定義,但在新聞實踐中,那些得到有關部門積極回應并推動相關問題解決整改的新聞報道,當屬此列。近日,由“指尖新聞”率先報道的山東“臨沂蛤蟆湯罰45萬”事件,在強烈輿論影響下,短短5天時間,分別得到了區、市兩級調查組的通報回應,監管部門主動承認執法錯誤、相關領導被停職,顯示出了優質選題的新聞價值。
這篇稿件從內容呈現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寫作技巧。但是能夠捕捉到這樣一個“小過重罰”的選題,并快速操作落地,就尤為珍貴。“指尖新聞”是近年來在社會新聞報道領域暗暗發力的都市報新媒體平臺,這次由其最早報道的“臨沂蛤蟆湯罰45萬”新聞報出后,很快得到諸多高流量新聞平臺的轉發加持,以及多家媒體的跟進報道,最終讓該新聞成為近期的熱搜新聞,整個過程殊為不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能夠寫出好新聞的人很多,但發現好線索并能夠實施落地,是一種更加稀缺的能力。
資深媒體人金明大:
在指尖新聞的首發和持續跟蹤報道之下,山東“臨沂蛤蟆湯罰45萬元”事件終于迎來官方第二次通報:由臨沂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按程序對該行政執法行為予以撤銷,對蘭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時任黨組書記齊某進等五名相關工作人員作出停職處理。
從指尖新聞首發曝光,到蘭山區聯合調查組通報“不再處罰”,再到指尖新聞跟蹤報道“通報不實”,又到臨沂市聯合調查組通報“執法撤銷、五人停職”……顯而易見,這是一起完全被媒體報道倒逼推動的執法糾錯事件,過程一波三折,可謂困難重重。如果沒有媒體報道,此事不會公之于眾,當地不會迅速糾正,問題不會得到解決,問責不會及時啟動。在媒體“順手轉發”成為常態的今天,指尖新聞能夠多方采訪、率先首發、持續跟蹤,并切實推動當地通報糾錯、問責整改,取得了良好的監督效果,值得媒體同行學習借鑒。
此事也再次證明,輿論監督是推動工作進展的有力工具,是提升治理能力的有效助手,這不僅是媒體的職責所系,更是媒體的價值所在。“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希望更多的媒體同行敢于監督,善于監督,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為廣大群眾的美好生活服務。同時,更希望被監督的部門和人員,正確認識輿論監督,樂于接受媒體建議,借機改進工作、提升治理能力。
資深媒體人余灜波:
近些年來,常聽到一種悲觀論調——“新聞已死”。對此,知名媒體人褚朝新的一個觀點我很是認同——“新聞不會死,媒體才會死”。更確切地說,是那些忘記初心、不思進取、不能與時俱進的媒體才會死。這一點,從曾9獲中國新聞獎的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資深調查記者王文志等眾多老派媒體人至今仍奔走在新聞調查一線的身影背后,就能找到最好的證明。
記得年輕時,每次寫各種材料時,都會習慣性地提一句:媒體,是時代的瞭望者。這是這個行業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一代代新聞人薪火相傳的責任和使命。它時刻提醒我,絲豪不敢懈怠。
進入互聯網時代,這個優良傳統本應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發揚光大,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流淌于媒體人血脈中的基因,卻發生了“突變”。在現實的生存壓力下,有些媒體“跟風吃瓜”,有些媒體“自廢武功”,有些媒體“熬起雞湯”,有些媒體“安于躺平”,能夠堅守輿論監督陣地、扛起新聞調查大旗的媒體日漸凋零。就像幾年前有學者公布的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調查記者只剩下175人。這數字雖然未必準確,但現狀確實令人憂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此番“指尖新聞”對山東臨沂小飯店老板因隨手拍視頻被認定“違法廣告”且遭天價處罰的事件的報道,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給那些對于新聞事業仍抱有一腔熱血的年輕人,又樹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不斷有傳統報人重新回歸到這個行業,師帶徒,老帶新,讓新聞調查的血脈得以賡續。事實上,社會各界也正越來越意識到調查報道輿論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時代的瞭望者們”重披鎧甲,奔赴現場,點燃烽火,才能真正護佑我們國家的法治進程不斷向前。
新聞媒體的價值在于說真話,說真話就要知真情。希望“指尖新聞”的這篇調查報道,能夠激勵和鼓舞更多媒體同行重拾舊業,回歸本源,勇于調查,多出獨家。因為有你,這世界才會更精彩。媒體人,加油!
來源:傳媒茶話會 磨稿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