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7月17日至19日,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人工智能背景下新課程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大會在臨沂第十八中學舉行。臨沂市教育局副局長劉志鵬,羅莊區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文峰出席會議。區教體局領導班子成員、全體副科級干部、區教育科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全體教研人員,全區各學校書記、校長(園長)、業務管理骨干,以及高新區、河東區、沂河新區、郯城縣、費縣、市直學校等兄弟縣區教育同仁共計900余人參會。
聚焦人工智能 探索教育未來
大會圍繞“深化課改賦能成長,融合創新共育新人”這一主題,聚焦“新課程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兩大內容,深入探討教育改革重點難點問題。
開幕儀式上,劉文峰在講話中指出,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革新,也是對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知識體系及人才培養目標的挑戰和重構。要求全區教育系統勇擔時代重任,提升羅莊教育未來核心競爭力。劉志鵬在大會上致辭。他肯定了羅莊區在課程改革、教師培養、創新人才培養等領域的探索及展現出的創新擔當精神。同時提出要積極推進基于學生素養發展的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深化學校課程建設,推動學習方式變革。
專家云集 共話教育創新
為期三天的會議日程緊湊而豐富,多位教育領域的權威專家帶來了精彩的主題報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褚宏啟以《推進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為題,系統闡釋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實施路徑。他指出,新課程改革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思維、合作交流等關鍵能力,實現從"知識本位"向"素養導向"的根本轉變。報告特別強調,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更要堅守育人本質,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式,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教育改革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褚宏啟結合多年政策研究成果,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改革框架:以課程標準為引領,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評價改革為保障。他特別分享了北京、上海等地在跨學科學習、項目式教學方面的成功案例,為區域課改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系主任、教授周文葉在報告中指出,新課程評價的核心在于“素養導向”,強調評價應從傳統的知識記憶轉向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她提出,學業質量標準的引入使素養評價成為可能,而表現性評價、跨學科主題學習評價等創新方式將成為未來重點。此外,周博士特別強調了“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性,認為評價應嵌入教學過程,成為促進教與學的“粘合劑”,而非孤立環節。
針對傳統評價的局限,周文葉分析了當前課堂評價中存在的“點式提問”“教學評脫節”等問題,并通過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逆向設計、任務驅動等方式實現素養目標落地。她還提到,人工智能技術將為評價改革賦能,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個性化反饋和精準教學。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剛平指出,傳統教學存在“負擔重、效率低、后勁弱”的困境,其根源在于知識結構扭曲和學習方式單一。為此,他提出教學改革需實現知識理論轉型,從“知識傳遞”轉向“知識建構”,并倡導“記中學、做中學、悟中學”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機融合,即聚焦事實性知識,通過理解、記憶夯實基礎;側重方法性知識,依托情境任務、合作研討等實踐路徑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深化價值性知識,通過反思、創造等體驗活動內化學科意義。
吳剛平以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為例,提出“主題—任務—目標—評價”閉環架構,推動課堂從教師講授轉向學生主動建構,為核心素養落地提供實踐路徑。
國家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辦公室主任、蘇州市特級校長張菊榮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需回歸基礎、聚焦素養,通過系統性設計實現課程從宏觀藍圖到微觀課堂的精準轉化。
張菊榮提出,課程發展需遵循“三部曲”:宏觀層面,編制《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核心框架,確保國家課程與校本特色有機融合;中觀層面,制定《學期課程綱要》,將課標轉化為學期教學目標與內容,突出單元整體設計與跨學科實踐;微觀層面,推進課堂教學變革,以“教學評一致性”為核心,通過目標導向的評價任務驅動深度學習,讓素養培育扎根每一節課。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副主任唐立寧首先厘清了“拔尖”與“創新”的內涵,引用錢學森之問強調培養杰出人才的緊迫性,并借助斯滕伯格的創造力理論提出創新素養的三大支柱——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她以威海高區實驗小學的校本課程《楹聯》為例,展示了如何通過傳統文化項目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與跨學科能力。 針對當前教育中可能扼殺創造力的現象,唐立寧列舉了八條“反向做法”,如過度強調標準答案、抑制質疑精神等,呼吁教育者避免這些誤區。她強調,創新教育應包容“小創新”與“大創新”,通過項目式學習(如山大附中《親人小傳》案例)和情境化任務,讓學生在“做中學”,培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此外,唐立寧結合高考改革與人工智能時代的需求,指出未來教育需平衡學業水平評價與創新能力評估,為學生提供“心流”式學習體驗。她總結道:“拔尖創新教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通過科學方法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王建軍講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在于將“教、研、述、修”四要素有機融合。王教授通過“典型教與學互動過程的概念框架圖”詳細解析了教學目標、學科知識、學生理解與評價反饋之間的動態關系,并提出教學設計應指向核心素養,注重活動的“指向性、增量性、交融性”。在教學實施環節,他呼吁教師回歸“示范-模仿”的基本教育邏輯,通過外顯思維過程(如Think Aloud策略)、精準反饋和比較式講解,幫助學生構建“學習閉環”,避免低效重復。
針對教學反思,王建軍提出“目標-問題-原因-改進”四步法,建議教師以課例為對象持續累積經驗。他還分享了“教研述修一體化十連環”實踐方案,包括從教學設計到課題申報的系統化行動研究,鼓勵教師“既解決自身問題,也為國家教改貢獻方案”。
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教師發展學院/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閆寒冰引用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數據,強調未來職業市場對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需求,提出基礎教育應聚焦核心素養培養,通過數智技術破解“質量、規模、成本”的不可能三角。她以DeepSeek、Kimi AI等國產大模型為例,展示了GenAI在作業設計、個性化輔導和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潛力,并分享了“提示詞公式”“SOLO模型”等工具,幫助教師避免“垃圾輸入”和“AI幻覺”問題。
針對GenAI的爭議,閆寒冰提出“兩把鑰匙+一個提醒”策略——以流程思維拆解任務、用思考模型提升輸出質量、堅持“人在回路”確保倫理安全。案例顯示,北京某中學通過AI辯論助手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上海中學則借助智能體實現精準教學。
閆寒冰呼吁教師從“技術使用者”升級為“智慧助教設計者”,并介紹了華東師大開發的“智啟·三階躍升”培訓模式,助力學校實現數字化轉型。她強調:“技術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只有倫理護航、應用驅動,才能讓AI真正賦能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
南京師范大學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原副院長)陳波深入分析了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他指出,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大模型技術正在重塑教學形態,推動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報告重點展示了AI技術在個性化學習、智能評測和教學輔助等方面的實踐案例,特別介紹了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自適應學習系統如何實現“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師,而是要解放教師的創造力。”陳波強調,教師應當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將AI作為教學創新的有力工具。他分享了南京師范大學研發的智能教學系統,該系統通過學情分析、資源推薦和過程性評價等功能,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IDG-麥戈文腦研究所研究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薛貴指出,傳統“少年班”模式存在選拔面窄、壓力過大等問題,而腦科學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他提出的“學習力”培養體系,聚焦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等核心認知能力,通過“腦智圖譜測評系統”實現精準選拔。
報告重點介紹了北師大研發的“三層培養方案”:小學階段通過游戲化認知訓練開發潛能,初中引入有氧運動課程促進腦發育,高中則通過科研營地培養創新思維。薛貴特別強調“體腦協同”規律,指出每天30分鐘有氧運動可使學習效率提升20%。
“每個大腦都是獨特的,教育要尊重這種差異。”薛貴以遵義市高中生干預項目為例,展示綜合訓練如何使學生的理科能力、心理韌性同步提升。他呼吁建立“選拔-培養-評價”的全鏈條體系,讓腦科學真正賦能因材施教。
與會教育工作者表示,薛貴的研究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羅莊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將借鑒北師大經驗,在區域內試點建設“腦科學教育示范基地”,推動科學育人模式落地生根。專家們的報告既有理論高度,又緊密結合實際,為與會者帶來了深刻的啟發。
經驗分享 共促區域發展
會議期間,羅莊區四所中小學代表——臨沂第十八中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志國,臨沂第四十中學教育集團校長、臨沂第四十中學黨委書記劉峰,臨沂第八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韓連信以及沂堂鎮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劉洪林分享了各自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實踐經驗。這些案例生動展示了區域教育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創新成果,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展望未來 共繪教育藍圖
閉幕式上,與會者一致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未來,教育工作者需進一步深化對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貢獻力量。
羅莊區教育科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毛錦瑞主持會議并進行會議總結,要求各學校在培訓結束后重點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要扎實推進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全面落實課程建設“三部曲”;二是要大力推動學習方式深度變革,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與創新能力發展;三是要著力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動育人模式轉型。希望全區教育工作者能凝聚共識、真抓實干,將會議成果轉化為推動羅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
本次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臨沂市羅莊區的教育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為全國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相信在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下,新時代的教育改革將邁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