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銀行發來的養老金到賬短信,有人歡喜有人愁。
朋友曬出五位數退休金,自己辛苦大半輩子卻只拿兩千塊,這差距背后是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在“算賬”。
說到底,就是你年輕時交多少、交多久決定的。
養老金這玩意兒主要看三塊: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少數人還有個過渡性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最關鍵,它跟你退休那會兒當地的平均工資掛鉤,乘以個系數再乘繳費年限。
這個系數學問大了,叫繳費指數。
你每個月交的養老錢,除以當地月平均工資,得出月繳費指數,再平均整個人生工作年份,就是最終用的平均繳費指數。
要是按最低檔0.6交,養老金肯定少一大截。
要是按最高檔3倍交,退休就能多領不少。
年限更重要,15年只是門檻,多干五年十年,領的錢能多一大塊。
個人賬戶養老金簡單點,就是你歷年交進自己賬戶的錢加上利息,除以一個數。
這個數跟你退休年齡有關,60歲退就除以139,55歲退除以170。
說白了,退休越早,分到每月的錢越少。
過渡性養老金是給早年參加工作的人補的,普通人一般沒有。
算來算去差距就出來了。
同一個城市,干四十年按高基數交,拿一萬多不稀奇。
只交滿十五年按最低檔繳,兩千塊可能都勉強。
這公式擺得清清楚楚,想退休過得好,年輕時多繳長繳是硬道理。
指望最后幾年突擊交高基數,真不如早十年就按中等檔位踏實交。
身邊例子比比皆是。
老張在廠里技術崗干到60歲,工齡35年,繳費指數1.2左右,養老金能拿到五千多。
隔壁李阿姨靈活就業,卡著十五年線按0.6交的,剛過兩千。
也別說人家事業單位領得多,他們入職早,視同繳費年限長,過渡性養老金補了一塊。
這算法挺現實。
多繳多得是公平的,但最低檔的錢往后真不夠花。
物價蹭蹭漲,現在兩千勉強糊口,十年后怎么辦?
延遲退休政策懸在頭頂,六十歲退還是六十五退,計發月數差幾十,每月到手的錢又差一截。
養老終究是自己的事。
社保是兜底,但想過得舒坦點,還得早打算。
看看工資條上的繳費基數,想想年限夠不夠,心里大概就有數了。
別等退休那天看著賬單懵圈,那時候可沒處說理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