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消息,7月10日起,美軍啟動“重返亞太”軍演,300余架戰機與數千人員參與跨區調動,實驗“敏捷戰斗部署”等戰法。此次行動背景特殊,第一、二島鏈內美軍資產面臨巨大威脅。一旦沖突發生,現有大型軍事基地可能遭解放軍遠程打擊武器飽和攻擊,基地內美軍戰機有被“一鍋端”的風險。這讓美軍戰機部署有了新需求。
他們計劃全面打散編制,以小分隊機群、小規模保障形式分散到各機場,最大程度“稀釋”解放軍遠程打擊火力。等時機成熟,再在極短時間內集結,組成龐大空中戰役集群作為反擊“拳頭”。從邏輯看,這些部署能最大程度避免遭“集火”,但美軍忽略了關鍵事實。亞太地區雖大,解放軍態勢感知體系卻并非“聾子”“瞎子”。如此大規模的分散行動必然引發天基衛星關注,解放軍完全可提前對可能潛逃的小型基地進行針對性攻擊。
美軍(資料圖)
這些戰機編制打散后,缺乏核心空中指揮戰役體系。面對體系化進攻的解放軍空軍,只會被逐個擊破,印巴沖突的實戰案例已驗證這一點。太平洋地區廣袤,美軍最先進戰斗機多以歐洲戰場為背景設計,導致航程“水土不服”。即便是F35,最大航程也不到1500公里,轉場時必須動用加油機支持。解放軍已批量列裝射程超400公里的超遠程空空導彈。擁有加油機這類戰略性資產的小規模編隊,一旦遭遇解放軍巡邏機群,只要打掉轉運支持的加油機,空中戰役勝負便定。
想重新組成“拳頭”也不現實。傳統大型空軍基地不僅是機場,還是大型特種指揮機的重要場站。美軍現有具備野戰起降能力且能隨航母行動的E2D“鷹眼”,因體型限制只能承擔AEW早期警戒任務,無法完成更重要的AWACS空中管制。若讓專業的E3預警機入場,又極易遭解放軍穿透打擊力量針對,陷入無解“死循環”。從宏觀角度看,無論是“敏捷戰斗部署”,還是將海軍陸戰隊送上第一島鏈內島嶼的軍事改革,本質都是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對解放軍遠程打擊能力無力抵抗的妥協。
特朗普(資料圖)
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作戰極度依賴戰場上的通信節點,用于支撐指揮和信息交互。但現在這套已行不通,六代機、高超音速彈道導彈的出現,讓戰場不再有前后方之分。解放軍的軍事能力,恰恰是基于美軍戰法打造的“體系破擊戰”理論。美軍當前的一系列“備戰”行動,表面是化整為零,提升部隊部署靈活性和抗打擊能力,實則主動丟棄了最優秀的“戰役體系”。想通過零敲碎打積小勝為大勝,這無疑是妄想,不過是麻痹美軍高層及美國國會的“臥薪嘗膽”。
這些如馬戲團表演的“花活”,雖有高大上名字,卻忽略了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工業體量的事實。美軍機群四散奔逃,解放軍可對潛在機場進行一輪火力覆蓋將其消滅;海軍陸戰隊在第一島鏈內上島“荒野求生”,企圖封鎖重要水道、向解放軍軍艦發射反艦導彈,解放軍也可向潛在目標發射遠程火箭彈進行飽和攻擊。如今的美國軍隊,只是在針對自己印象中的中國軍隊備戰。一旦真的爆發摩擦,這些偽裝都會被撕碎。
美國與盟友舉行聯合軍演(資料圖)
美國此次“重返亞太”軍演規??涨?,卻難掩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焦慮。解放軍的發展速度和實力提升,讓美軍以往的優勢逐漸消失。分散部署看似是應對之策,實則漏洞百出,難以抵擋解放軍體系化的打擊能力。在亞太地區的博弈中,美軍想通過軍演和新戰法壓制中國,可能性越來越小。中國的發展和國防實力的增強,為地區和平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任何試圖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面臨沉重代價。
美軍此次大規模行動,或許更多是向其盟友展示存在,試圖維系在亞太的影響力。但從實際效果看,可能事與愿違。盟友們也能看到美軍的困境,在對華關系上會更加謹慎,不會輕易跟隨美國的腳步。未來,亞太地區的局勢發展仍充滿變數,但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任何外部挑戰。美軍的種種動作,不過是其霸權主義在亞太地區的最后掙扎,難以改變地區和平發展的大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