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山東鄒長地區小清河畔,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打破了河面的沉寂。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員廖容標率部在小清河焦橋段成功伏擊日軍汽艇,擊斃日軍官兵12人。此次戰斗引起侵華日軍極大恐慌,有力鼓舞了周邊抗日民眾斗志。這場規模不大但意義重大的戰斗,被歷史學界公認為鄒長地區抗擊日寇的第一槍。
80余年后的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這場戰斗,其意義不僅是戰術上的成功范例,更是一曲蕩氣回腸的精神史詩。這場戰斗所彰顯的抗戰精神,在民族集體記憶中持續發酵,成為抵御外侮、自強不息的精神符號。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因膠濟鐵路遭到破壞,日軍開始調整物資運輸路線。部分戰略物資改由渤海灣羊角溝碼頭登陸,經小清河航道轉運至濟南,這條內河航道由此成為日軍重要的運輸線路。負責押運的日軍士兵氣焰囂張,時常借機登岸滋擾沿岸村民。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部經過認真研究,當即作出部署,由司令員廖容標、政委姚仲明率領40余名戰士在小清河實施伏擊作戰,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在制訂作戰方案時,指揮部決定集中主要兵力投入小清河戰斗,余部由趙明新帶領在黑鐵山地區繼續發動群眾。
1938年1月18日,廖容標、姚仲明率領部隊抵達焦橋小清河南岸的孫家莊,與對岸的韓子衡區中隊抗日武裝取得聯系并達成協同作戰共識。經實地勘察,廖容標發現鄒平縣城北陶塘口附近河道呈“之”字形走向,船只經過時需減速航行,是理想的伏擊地點。經研究決定,由廖容標負責指揮伏擊作戰,姚仲明負責籌措給養,保證隊伍后方安全。完成各項戰前準備后,就等敵人上鉤了。
1938年1月19日拂曉,廖容標率40余名戰士隱蔽進入小清河南岸蘆葦叢,韓子衡則帶領五六名武裝農民及數名便衣偵察員在北岸策應。進入伏擊陣地后,廖容標親自部署每位戰士的作戰位置,強調保持沉著冷靜、嚴守紀律。戰前,他還派遣張捷三、陳福會兩名戰士前往安家莊調運兩門土炮備用。
時值嚴冬,戰士們匍匐在濕冷的陣地上,凜冽的寒風刺骨,凍得牙齒不住打顫。完成所有戰備工作后,部隊進入待命狀態。然而直至上午10時許,日軍汽艇仍未出現,只觀察到兩艘民用雙桅篷船經過。
廖容標指揮船民迅速靠岸,并向其說明即將伏擊日軍汽艇的作戰計劃。船民憑借多年的行駛經驗提醒廖容標,日軍汽艇航速較快,光靠幾支步槍恐怕打不沉。這一提醒使廖容標意識到,雖然汽艇在彎道處會減速,但遭遇襲擊后日軍必定會加速突圍。若攔不住船,將難以實現殲滅作戰目標。為此,廖容標對船民說,能不能利用他們的船建個臨時“攔河壩”,船民當即答應。他們使用鋼絲繩將兩只船頭對頭連接住,船尾則以鐵錨分別固定在兩岸凍土中,用來阻擋日軍汽艇。
中午時分,小清河上突然傳來馬達轟鳴聲。廖容標立即判斷日軍汽艇即將出現,戰士們馬上回到原位置隱蔽好。隨著馬達聲越來越近,一艘日軍汽艇出現在河面上。發現河面障礙后,日軍按響汽笛,發現沒人理睬,只好降低船速,幾個日本兵跑到船頭甲板偵察情況。
此時,日軍汽艇甲板距離河岸僅50余米,廖容標瞄準日軍指揮官,“叭”的一槍精準命中,該名軍官一個踉蹌,摔進河里死了。戰士們緊隨其后,集中火力射擊,船上的日軍一下子被打懵了。日軍慌忙將船倒退了一下,準備逃跑,廖容標立即下達投彈命令。瞬時幾十枚手榴彈紛紛飛向敵船,一枚準確投入駕駛艙,一聲悶響,煙霧騰出,馬達啞了,汽艇失去動力在河面打轉。兩名日本士兵鉆出船艙,連滾帶爬逃上北岸,立即被韓子衡率領的區中隊和趕來參戰的農民殲滅。汽艇上的敵人企圖負隅頑抗,戰士們抬來土炮向敵人轟擊,幾聲炮響后,日軍汽艇最終沉沒。
這次戰斗第五軍大獲全勝,擊沉日軍汽艇1艘,全殲日軍12人,其中包括1名旅團長,1名聯隊長和1名高級參謀(此次戰果暫無佐證,姑從其說)。戰后獲悉,這些日軍高級軍官當時正前往濟南參加軍事會議,結果命喪小清河。小清河伏擊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響了鄒長地區人民抗擊日軍的第一槍。
本報記者 葛肇敏 整理
(資料來源:中國軍網、《中共鄒平地方史》、濱州民政官方網站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