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V視界
【EV視界報道】在汽車行業邁向智能化的浪潮中,每一次重大合作都可能成為改寫競爭格局的關鍵節點。
7 月 15 日,寶馬集團中國與中國科技企業 Momenta 達成的戰略合作,無疑在業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這一合作不僅標志著雙方在智能化領域的深度融合,而且是合資品牌集體擁抱中國智能科技、發力智能化賽道的一個縮影,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行業趨勢,對自主品牌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為中國出行量身定制智能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地應對中國市場的獨特需求,寶馬與 Momenta 的合作目標十分明確——打造貼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新一代智能駕駛輔助系統。
中國道路情況復雜多變,城市擁堵、行人與非機動車穿梭頻繁,這對智能駕駛系統提出了極高要求。寶馬雖有深厚的汽車制造底蘊,但在適應中國特色路況的智能駕駛技術方面,仍需借助本土力量。而 Momenta 作為中國智能駕駛領域的佼佼者,擁有先進的技術與豐富的本土數據積累,使得雙方一拍即合。
得益于雙方的技術協同,這套專為中國打造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具備全域領航能力,能實現從車位泊出到目的地泊入的“點到點”全場景領航輔助。無論是高速公路上的長途駕駛,還是城區擁堵路段的走走停停,它都能為駕駛者提供貼心幫助。例如,在早晚高峰的北京東三環,車輛能借助該系統自動跟車、合理變道,極大緩解駕駛者的疲勞。
更重要的是,其技術核心在于Momenta的 AI 大模型驅動的“感知 - 規劃 - 控制”一體化架構。傳統智能駕駛系統多基于規則編程,面對復雜“長尾場景”往往力不從心。
然而,Momenta 的端到端神經網絡大模型,將環境感知、路徑規劃與車輛控制融合,車輛如同擁有了人類駕駛員般的實時路況理解與決策能力。通過海量數據訓練,尤其是針對中國道路數據的優化,系統能精準識別突然闖入車道的行人、不規范的交通標識等特殊情況,做出安全合理的應對。此外,配合 OTA 遠程升級技術,車輛的智能駕駛能力可不斷進化,始終保持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寶馬在安全技術方面有著 20 余年的深厚積淀,從早期的自適應巡航到如今的眼神變道技術,安全理念貫穿始終。在此次合作中,寶馬將自身安全冗余設計、風險應對機制融入新系統,同時嚴格遵守中國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法規,從而確保用戶在享受智能駕駛便利的同時,無需擔憂安全與隱私問題。
Momenta的優勢何在?
那么,Momenta 何以能成為寶馬等眾多車企的合作伙伴?答案在于其技術、經驗與戰略的全方位優勢。
在技術層面,Momenta 的飛輪大模型(R6)堪稱行業標桿。數據顯示,在城區 NOA(領航輔助駕駛)市場,2024 年 Momenta 以 60.1% 的占有率獨占鰲頭。端到端架構讓系統決策更流暢高效,摒棄了傳統模塊化系統的繁瑣與延遲。“數據飛輪”戰略是 Momenta 的另一大技術,大量的實際駕駛數據不斷涌入,經模型分析處理后反饋優化算法,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使系統對復雜場景的泛化處理能力持續增強。
更為關鍵的是,Momenta 對中國本土道路環境和用戶習慣的深入理解,使其技術能更好地落地應用,比如針對中國式過馬路、非機動車混行等場景進行專門優化。
在合作經驗上,Momenta 也是成績斐然。
全球 TOP10 汽車廠商中,70% 都與 Momenta 建立了業務合作,累計合作量產車型超 130 款。例如,與上汽奧迪合作打造“德系電動豪華標準 + 飛輪大模型”的智能駕駛方案,以及與本田聯合研發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全場景量產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等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 Momenta 強大的技術適配與協同開發能力,能滿足不同品牌的多樣化需求。
在商業模式上,Momenta 采用“一個飛輪,兩條腿”的獨特戰略。一方面,它大力發展 L2 級輔助駕駛技術,滿足當下車企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的需求,如為寶馬提供高階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它積極探索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為未來無人駕駛出行場景(如 Robotaxi)布局。這種靈活性使 Momenta 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能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市場定位的車企提供全棧式解決方案。
此外,Momenta 在本土化與全球化平衡方面表現出色。基于中國市場訓練的飛輪大模型,經過適當調整即可適配海外市場,在日本等地測試中也取得了 80% 以上的良好表現,這表明其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從而成為吸引寶馬等國際車企的重要因素。
合資品牌智能化轉型的必然選擇
不得不說,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 2024 年突破 50%,自主品牌憑借在智能座艙、高階智駕領域的先發優勢,市場份額不斷攀升。與之相對,傳統合資品牌在智能化浪潮中卻顯得有些滯后,市場份額持續下滑。2024 年 1 - 10 月,合資品牌乘用車交付量同比下滑 12.4%,市場占比從年初的 47.77% 降至 34.88%。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合資品牌加速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中國科技企業在 AI 大模型、智能駕駛算法以及數字生態建設方面的領先優勢,讓合資品牌看到了快速追趕的希望。例如,寶馬與 Momenta 合作,奧迪搭載華為 ADS 3.0 智駕系統,奔馳與 Momenta 聯手開發城市領航輔助功能,日產、本田在 2025 上海車展宣布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一系列動作表明,合資品牌正紛紛向中國本土科技企業伸出橄欖枝。
回顧過去,合資品牌依靠品牌影響力和機械制造優勢占據市場高地,但在智能化時代,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出行工具轉變為移動智能空間,更加注重科技體驗與情感交互。
自主品牌如比亞迪、小鵬、蔚來等,通過持續投入研發,打造出自研智駕系統,不僅技術領先,價格也更親民。例如,一些搭載高階智駕的自主品牌車型價格已下探至 10 萬元區間,而合資品牌同類車型價格往往高出不少。
通過與中國本土科技企業合作,合資品牌能夠迅速彌補智能化短板。不僅借助本土企業的技術實現智駕功能升級;而且還深入了解中國用戶需求,優化產品體驗,如增加方言交互功能、適配中國特色道路場景等。這種技術與體驗的雙重提升,使得合資品牌產品與自主品牌的差異化逐漸縮小,價格也因成本優化而更具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研發需要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寶馬 2024 年研發費用高達 91 億歐元。若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合資品牌進行智能化研發,不僅耗時久,還可能因缺乏本土數據和市場洞察,導致研發成果難以適應中國市場。通過與本土科技企業合作,則可大幅降低研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本土科技企業在數據積累、算法優化以及生態資源整合(如與高德地圖、支付寶等合作)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助力合資品牌快速推出貼合中國市場的智能化產品,實現高效發展。
自主品牌,危機與機遇并存
不過我們也能看到,隨著合資品牌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其與中國本土科技企業合作不斷深入,無疑對自主品牌形成了不小的壓力。
寶馬新世代車型憑借“駕控超級大腦”“全景 iDrive 人機交互系統”以及 Momenta 的智駕方案,構建起強大的智能生態,從硬件性能到軟件體驗全面升級,在智能化體驗上已與自主品牌不相上下,甚至在品牌形象和豪華感營造上更具優勢。
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在價格上的下探也讓自主品牌倍感壓力。原本自主品牌憑借性價比優勢占據一定市場份額,但如今搭載高階智駕的合資車型價格逐漸向自主品牌中高端車型靠攏,價格區間重疊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曾預警未來 3 - 5 年將迎來價格戰,這無疑對自主品牌的成本控制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自主品牌并非毫無還手之力。
在技術層面,在全棧自研能力方面,比亞迪的“天神之眼”、小鵬的 XNGP 等自研智駕系統已具備行業領先水平,并且通過垂直整合產業鏈,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產品競爭力。在生態整合方面,自主品牌更具靈活性和創新性。例如,小鵬通過 OTA 持續為 XNGP 系統迭代升級,快速響應用戶反饋;蔚來將 NOP + 系統與自家充電網絡深度融合,為用戶提供全場景服務,增強了用戶粘性。在品牌認知上,經過多年發展,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已樹立起“科技先鋒”的形象,不少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智能體驗更加認可和期待。
盡管如此,自主品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留給它們的時間窗口正在逐漸縮小。合資品牌通過合作快速追趕,利用品牌和全球資源吸引高端用戶。未來 2 - 3 年將是關鍵時期,自主品牌需要在技術創新上持續投入,加大對 AI 大模型、端到端技術等前沿領域的研發力度,保持技術領先地位;在成本控制方面,通過規模化生產、優化供應鏈等手段,進一步降低高階智駕的成本,以應對價格戰;在用戶體驗上,深入挖掘用戶需求,打造差異化、個性化的品牌調性和服務,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不得不說,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讓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合資品牌與本土科技企業的合作,是全球汽車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體現,中國科技企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推動行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因此,對于自主品牌而言,這既是嚴峻挑戰,也是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只有不斷創新、開放合作,在技術、成本和用戶體驗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才能在這場智能汽車的競賽中脫穎而出,續寫中國汽車產業的輝煌篇章。
寶馬與 Momenta 的合作,只是這場變革中的一個片段,未來,汽車行業還將迎來更多精彩,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