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詩的風格十分多變,這與詩人寫詩時的心情有關。
若是遇上好事了,就寫一首開心快樂的詩,若是碰上難過的事了,就寫一首悲傷的詩。
若是心中有怨氣,便可借詩而散,若是心中有浩然之氣,亦可借詩而出。
歷史上寫詩寫出氣勢的并不少見,但最有氣勢的也就這五首……
黃巢的這首詩想必都不陌生,尤其是那句“滿城盡帶黃金甲”,可以說是盡人皆知。其實不光是這一句,這首七言絕句的每一句都很有氣勢。
看似是在寫菊花,實則是在寫自己的內心。
雖然這首詩很有氣勢,但是此時的黃巢還不是“大唐送葬人”,只是一個普通的書生。
從這首詩的名字就能看出來,這是黃巢在科舉考試落第后寫的一首詩。
按理來說,一次落第并不應該讓黃巢有如此怨氣,但這并不是黃巢第一次落榜,而是第四次了。黃巢之前參加過兩次文考,還參加過一次武考,全都落榜了。
黃巢很不服氣,他覺得自己文武雙全,怎么連個功名都考不上呢?
后來他就知道為啥了,因為他眼睜睜地看著大官家里的傻兒子上了榜,一個連字都認不全的人,卻能高中進士,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對于一個落榜四次的人來說,要是看到這種事還不生氣,那真是練出來了。
返回家鄉的黃巢越想越氣,但是面對著這不公的世道,他并非無計可施。然后黃巢就證明了一件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只要選對了路,不愁辦不成大事。
而這首《不第后賦菊》便是黃巢覺醒的前兆,句句不提菊花,句句在寫菊花,句句寫的卻又不是真的菊花。
蘇軾身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寫的詞大部分都很有氣勢,但是最有氣勢的,還得是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那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是多少上了歲數的人的信念。
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擔任密州知州,也就是現在山東諸城市的市領導。
蘇軾是北宋人,由于北宋沒有燕云十六州,因此山東就已經算挺靠北的地方了。
而蘇軾所在的密州,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地區,需要一直提防敵人的入侵。
就在這種情況下,密州還發生了百年難遇的大旱,當地的百姓苦不堪言,身為知州的蘇軾選擇親自出門探查民情。
蘇軾出門之后,看到密州大地上的慘狀,心里也十分痛苦,但是他手里也沒有糧食,沒辦法拯救這些災民。
不過,蘇軾還有一件事可以做,那就是“求雨”。為了安撫百姓,蘇軾帶著他們到常山舉行祈雨儀式,在回來的路上,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在返回的路上,蘇軾路過黃茅崗,這里是有名的獵場。
由于糧食不夠吃,因此大家就都去打獵了,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便也想著挑戰一下。
雖然蘇軾自稱老夫,實則他才三十八歲,哪怕在古代,也算不上“老”,他這么說的目的,只是想體現自己青年的豪情壯志。
蘇軾年輕的時候,確實是想參軍報國的,但是宋朝那個社會環境,當兵很難有出路。
況且蘇洵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兒子去玩命,因此蘇軾只能放棄學武,一心學問。
而現在,蘇軾又背著弓箭,體會到了“沙場豪情”,有感而發,寫下這樣一首有氣勢的詞。
可能有很多人沒聽說過這首詩,不過不用擔心,這首詩確實不怎么出名。
主要是因為這首詩的寫作風格與李白有些不符,李白想來都是比較瀟灑的,但是這首《江上吟》,卻有些怨氣在里面。
在被唐玄宗賞識之前,李白的生活非常差,他甚至在長安城當過乞丐。
為了能得到大官的賞識,李白在長安逗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到最后也沒有什么結果。
賀知章倒是愿意幫他,但是賀知章的推薦到了唐玄宗那里,其實并沒有什么分量。
在長安求職失敗的李白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但是他剛離開了幾年,唐玄宗便注意到他了。
再次返回長安的李白被熱烈迎接,對于李白來說就像做夢一樣,做夢固然美好,但是卻十分短暫。
李白在唐玄宗身邊待了一年,就被賜金放還了。
被趕出皇宮的李白雖然重獲了自由,想去哪就去哪,但是他心里其實還是有點難受的。
這一點從這句“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就能看出來。
除了這一句,前邊的五句都很有氣魄,尤其是這句“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前面都挺好,但是最后卻又扯到功名富貴上來了。
如果不提這件事,這首詩就很完美,但李白的心里終究還是難受。
最后這句不咋樣,并不影響前面說幾句,整首詩讀一下來還是能感受到,李白寫詩時的那種滔天的氣勢。
三山五岳都成了他手里的玩具,五湖四海也不過他面前一汪水,還有那些古圣先賢,也不過是一抔土罷了。
這種滔天的氣勢,也只有李白能寫出來了。
陸游也是一位有名的愛國詩人,那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就是他寫的。
而這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六十八歲的陸游在家賦閑時的作品。
雖說他已經退休了,但是有些事還是讓他心煩意亂。
陸游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原地區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南宋朝廷對金國一直唯唯諾諾,唯一一次收復中原的好機會,還被秦檜和趙構給毀了。
陸游心中苦悶,一直希望這國家能收復中原,只可惜直到他去世也沒看到這一天。
陸游的心中怨氣滔天,因此他寫出來的詩也定然不凡,這句“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說的正是陸游心中的苦悶,也是中原百姓心中的苦難。
陸游很難想象中原百姓過得是什么日子,但是他知道,肯定不會好。
這位貫休是唐朝一個有名的詩僧,他為錢镠寫下這首詩之后,錢镠贊嘆不已,但是有一個地方錢镠不滿意,就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的“十四州”。
貫休覺得十四州就不少了,但是錢镠卻還是覺得不夠,他想要改成“四十州”。
貫休看出來錢镠的野心,當天晚上就離開了,錢镠還很后悔沒有將貫休留在身邊。
不久之后,錢镠果然開創大業,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開國之君便是錢镠。
這首詩的氣勢其實就在這句“一劍霜寒十四州”上,如果硬改成“四十”,反倒沒有那種豪放的味道了。
黃巢的《不第后賦菊》、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李白的《江上吟》、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貫休的《送錢尚父》。
這五首詩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氣勢的五首詩,每一首都有氣吞山河的氣概,每一首讀出來都是蕩氣回腸,這便是中國古詩詞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