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參加“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的德國自媒體人羅偉哲站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展柜前,凝視元代青花瓷,頻頻點頭。這位身高1.99米、能用中文流利解說陶瓷史的歐洲面孔,已是第八次到訪中國的“老友”。
“青花藍白,打破我想象的邊界”
當看到元青花時,羅偉哲對記者說:“德國人曾以為藍白相間的青花瓷是荷蘭創造的,但我在南京大學做交換生時了解到——它的根在中國。”他輕撫展柜玻璃,指向元代青花瓷上的纏枝蓮紋,“這種藍白配色的藝術早在中國古代就已出現,而景德鎮工匠用泥與火讓它穿越時空。這印證了不同文明間的緊密聯系。”
從實用器到藝術品:跨越時空的文化哲思
面對一件素雅的單色釉蓋罐,這位1998年出生的德國青年分享了他的獨到見解:“古代匠人制作時只為盛放食物,如今卻成為博物館的珍寶。最好的藝術誕生于生活,而非刻意追求‘無用之美’。”他以抖音視頻為例,“就像我拍攝的江西菜,酸辣芋頭絲與瓦罐湯的生活氣息,恰是德國粉絲最愛的‘中國故事’。”
在景德鎮,發現“藝術烏托邦”
當問及對這座城市的印象時,羅偉哲用“‘三線城市的國際魂’”來概括:“凌晨兩點陶藝工作室的燈火,午后浮梁茶山間的采風,這種生活節奏在柏林或北京都難以實現。”他計劃帶領德國團隊探訪深山里的古窯村落,“這里證明了中國不只有摩天大樓,更有讓藝術家自由呼吸的土壤。”
中文,打開命運之門的鑰匙
“學習中文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之一。”羅偉哲笑著回憶。如今,他憑借雙語能力主持德國和中國的一些論壇,其抖音賬號“德國同學羅偉哲”已擁有5000余個粉絲。“中文為我打開了一扇大門,門后是景德鎮這樣的文化寶藏。”羅偉哲表示,景德鎮多元包容的藝術氛圍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將通過自媒體平臺向國際觀眾分享這里的獨特魅力。(朱宸廷)
來源:江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