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在公開場合發表講話時,一反常態的提到了中國,還列出了“三項必須解決的問題”,以作為“中印關系走向正常化的前提”。
從此次講話來看,其并未使用激烈言辭,反而多次運用“合作”“責任”這類外交語言包裝。然而,其講話的實質內容卻極具挑釁意味,特別是直接對中國邊防的兵力部署以及貿易領域的主權問題提出了質疑。
先來看印度提出的第一項要求——單方面撤軍,表面上看似印度是為了緩和邊境局勢,可實際上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印度一直都在拉達克地區大幅增兵,同時還緊鑼密鼓地修建道路、增設哨所,持續推進軍事基礎設施建設。
反觀中國,只是在同等區域維持著正常的輪換編制,并未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擴充。
還有就是印度提出的所謂“脫離接觸”,本質上是要求中方單方面讓步,放棄自身合理的軍事部署,這無疑是不合理且不公平的。
中方為了捍衛自身的領土權益,向國際社會展示了詳實的歷史地圖,如1908年清朝時期的地圖,清晰地標明了邊境地區的歷史歸屬。
同時,針對印度新建哨所位于緩沖區的行徑,中方予以堅決反駁,重申了在邊界問題上絕不妥協的原則立場,強調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
再來看印度的第二項要求,那就是取消稀土出口管制。
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是基于自身資源保護以及國際協定的要求,完全符合《瓦森納協定》等相關國際規則,并非印度所污蔑的“貿易霸凌”行為。
要知道印度在稀土領域,對中國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其90%的稀土提純需求依賴中國供應。
再加上印度自身的稀土加工技術水平較低,本土加工過程中廢料率居高不下,這使得其在稀土產業鏈上處于劣勢地位。
而且更為諷刺的是,印度自身在貿易領域存在諸多保護主義行為,例如禁止對華出口鐵礦砂,但在指責中國時卻對自身的不當行徑只字不提,這種雙重標準的做法,實在是不敢讓人茍同。
最后就是印度要求中方接受印方邊界主張。
印度的邊界主張是建立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基礎之上,可實際上“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強加給中國的,從未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
這種違背歷史事實和國際準則的主張,中方絕不可能接受。
那么是什么讓印度有底氣提出這么不切實際的要求呢?
印度之所以這么自信,其根源就在于其對自己的定位與實際情況有著嚴重的偏差。
印度一直有一種特別虛幻的“優勢幻覺”。印度媒體總是極力鼓吹自身在高寒地區作戰的優勢,聲稱其軍隊經過特殊訓練,適應高寒環境,相比之下中國軍隊則處于劣勢。
同時,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對比中,自認為占據上風,這種比較讓其產生了過度自信。
并且印度還十分錯誤地認為,自己在美國的撐腰下,能夠在國際貿易中對中國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
還有就是,印度GDP的增長超越了部分預期,這使得印度產生了經濟實力超越中國的錯覺,印媒甚至宣稱中國經濟正在“走下坡路”,而印度則蒸蒸日上。
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要知道印度邊境公路的通行率極低,一旦發生大規模軍事行動,物資運輸和兵力投送將面臨巨大困難,這嚴重制約了其軍事作戰能力。
而且美國近期擬對印度加征關稅,這將對印度的出口貿易造成沉重打擊。
再就是印度在制造業的競爭力與中國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以三星為例,三星在越南等地區的投資布局,使得印度在吸引高端制造業方面面臨激烈競爭,其制造業的發展水平遠不足以支撐其所謂的“經濟優勢”。
印度對自身短板和外部環境變化的誤判,導致其在國際事務中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
面對印度的種種不合理行為,中方采取了堅決的反制措施,并始終堅守自身立場。
中方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單方面撤軍,而且要求印方率先撤回不合理的軍事部署。
同時中方在經濟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例如,縮減光伏級多晶硅出口,對印度相關產業造成沖擊;中巴經濟走廊稀土加工廠投產,降低印度在稀土領域對中國的制約;延長印度貨物清關時間,在貿易環節對印度施加壓力。
中方始終強調“相向而行”的愿望,希望通過平等對話和協商解決問題,但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中方絕不讓步,展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和強大的戰略定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