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國際舞臺,全球僅有4%的國家,卻集結了全球近60%的軍費和先進武器,短短數日間,在歐洲東部邊界上空凝結成厚重烏云。美國智庫CSIS發布的最新數據指出,2025年6月,北約成員國的聯合軍演頻次較去年同期激增74%,新一輪地緣博弈已然箭在弦上。
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方對俄合圍
巴黎、倫敦、柏林,三地同步亮燈。法國總統馬克龍與英國首相斯塔默,聯手推動30國自愿軍事聯盟——“北約+”正式成型。與以往聯合演習不同,這支軍事集團擁有獨立指揮體系,兵力規模定格在5萬人,幾乎等于中等國家的全部陸軍力量。
英國國防部剛剛宣布,將為烏克蘭提供5000枚防空導彈,總價值16億英鎊。德國防部也罕見高調,月底前將向烏克蘭運送數百枚射程500公里的“金牛座”遠程導彈。法國方面更是提前部署聯合空軍編隊,直接進駐烏克蘭西部戰區,以保障烏克蘭領空絕對安全。
權威軍事數據庫Oryx最新統計,西方各國今年6月向烏克蘭提供的先進武器數量,已超過2024年全年總和。與此同時,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公開宣稱“德軍已做好殺死俄軍的準備”,歐洲安全版圖驟然緊張。
這場大軍集結,不僅僅是裝備、兵力的堆砌。更深層的信號,是西方集體戰略的前所未有轉向。從“有限支持”到“全力結盟”,從“勸和促談”到“武裝介入”,每一步都在加速地緣格局的裂變。
特朗普政策180度轉變:耐心耗盡后的“最后通牒”
2025年7月15日,特朗普與新任北約秘書長呂特在華盛頓會晤。短短兩小時后,美國政府對俄政策急轉直下。特朗普親自下達最后通牒:50天內如俄烏未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加征100%關稅,并對所有與俄羅斯有能源、軍工貿易的國家加征“次級關稅”。
這項決策,徹底改寫了此前半年美國的對俄立場。特朗普上臺伊始,曾多次公開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甚至默許烏東四地歸屬俄羅斯。美國對烏軍援一度大幅收緊,拜登時代的“武裝烏克蘭”政策在短時間內幾乎被全部推翻。
但半年過去,俄烏戰線不減反增。普京在停火談判中表現出的強硬,被特朗普視為“缺乏誠意”。美國國內民調顯示,僅有18%的選民認為特朗普的對俄政策“有效”。原本承諾“24小時解決俄烏沖突”的承諾,成為特朗普亟需兌現的輿論壓力。
“支持北約向烏克蘭運輸最先進武器,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和進攻性裝備。”這是特朗普對盟友的最新承諾。美國國會也在7月初緊急通過對俄制裁新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援助俄羅斯”的國家和企業實施高額懲罰性關稅。
“耐心已盡”,成為2025年夏天美俄關系的真實寫照。特朗普的轉向,不只是政策的調整,更是對全球地緣格局的再塑與再定義。
普京的戰略底氣與中國的防火墻
7月14日,北京。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長談數小時。會上,中俄關系被高度概括為“三個最”——最穩定、最成熟、最富有戰略價值。這一表述,被外媒解讀為“普京的戰略底牌”,也是中俄關系自蘇聯解體后最為堅實的政治背書。
王毅強調,中俄“肩并肩、背靠背站在一起”,但中國依然堅持中立,不會為任何一方背書戰爭。中國外交部在6月最新聲明中反對美西方“制裁溢出”,明確提出維護中俄正常經貿合作的底線。
國際能源署(IEA)6月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原油同比增長12.7%,已占俄羅斯出口總量的38%。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在國會推動對中國商品加征500%關稅,理由是“中國大量購買俄石油,維持俄羅斯戰爭機器”。但中國在公開場合堅決否認“援俄”說法,強調所有貿易行為均符合法律與國際準則。
在西方對俄全面圍堵的背景下,中俄關系成為莫斯科的“最后保險”。普京7月中旬在莫斯科公開表示,“沒有哪個大國能像中國一樣,給予俄羅斯如此可靠的戰略支持”。但中國對局勢的態度一貫克制,既不點燃戰火,也不輕言退讓,始終扮演著地緣政治的“穩壓器”與“防火墻”。
全球性地緣壓力與新的安全困局
東歐戰線的驟然緊張,引發全球地緣安全連鎖反應。羅馬尼亞空軍7月中旬首次出動F16擊落俄羅斯無人機,北約成員國軍事介入俄烏沖突成為事實。北約秘書長呂特一邊加碼歐洲戰場,一邊推動北約力量輻射至“印太”地區,國際格局開始多線裂變。
朝鮮、老撾等國也在7月宣布將向俄羅斯派遣軍事力量。韓聯社7月13日披露,朝鮮已向俄羅斯提供高達1200萬枚152毫米炮彈,3萬名朝鮮士兵正待命入俄增援。俄軍則大規模招募外籍雇傭兵,并將S-400防空系統覆蓋至烏克蘭南部重鎮敖德薩,意圖長期作戰。
德國媒體爆料,普京已收到“總攻”計劃,俄軍或將在盛夏對烏克蘭發起最大規模的軍事打擊。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援助也在不斷升級,30國聯盟的后勤與情報保障體系已全面對接,歐洲防線空前緊密。
這一切,令俄烏沖突徹底擺脫了“邊境局部戰爭”的范疇,演化為全球性地緣政治的對壘。全球金融市場短期劇烈震蕩,6月以來,歐洲能源價格飆升22%,亞洲股市出現大幅波動。聯合國秘書長在7月15日警告,“任何單一事件都可能引發全球安全失衡的多米諾。”
“制裁外溢”與中國的戰略抉擇
美國對購買俄石油國家加征“次級關稅”,中國首當其沖。7月15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所有繼續大規模進口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將面臨高額關稅壁壘。中國商務部隨后發聲,堅決拒絕“長臂管轄”,強調正常經貿往來不應被政治化。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最新測算,若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500%關稅,將直接影響中國對美出口的7.6%,部分高科技行業或遭受重創。但中國對俄貿易依存度較高的能源、糧食等領域,有望通過多元化市場進行部分風險對沖。
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定位極為微妙。既要維護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又需避免因西方制裁而影響自身全球利益。王毅在與拉夫羅夫會談中,重申中國將堅持“勸和促談”,反對任何將俄烏沖突外溢至中國的制裁舉措。中國對外政策的“定力”與“靈活”,成為當前國際體系穩定的關鍵變量。
全球秩序在動蕩中重塑
2025年7月的歐亞大陸,權力與壓力交錯。西方30國聯軍“到齊”,預示著冷戰后最龐大的多國軍事集團已成型。特朗普的對俄政策劇變,標志著美國主導的全球戰略正從“對話”全面切換為“壓力”。
俄朝、俄老等戰略聯盟正在強化,俄羅斯通過拉攏外圍力量,試圖打破西方圍堵。中俄“三個最”的戰略背書,既是對莫斯科的定心丸,也是北京對自身地緣安全的再平衡。
但這場全球地緣博弈,遠未到終局。能源、貿易、科技、貨幣等多維度較量正加速展開。歐洲安全格局、亞太力量分布、全球經濟鏈條,都在劇烈調整之中。聯合國、G20等多邊機制的協調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
參考資料:國家主席單獨會見俄外長 重申深入推進中俄關系
2025-07-15 18:36·看看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