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村里這條路晚上像白天一樣亮呢!”指著新安裝好的路燈,茂名化州市新安鎮新塘村藍埇自然村小組長李木興欣慰地講述著村里的變化。看似普通的17盞路燈,背后則蘊藏著全國文明村、“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第一批典型村新塘村探索出的村民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模式。
“我們藍埇自然村是全村最早開始推行‘門前三包’的,現在變得好干凈。”村民李雄輝一邊掃去門前的落葉,一邊告訴記者。自2024年9月藍埇自然村作為試點實施“門前三包”責任制以來,“五星級文明戶”的標牌就一直掛在李雄輝家的門前。
“畜禽圈養、門前沒有雜物堆放、房前屋后無雜草叢生……”每個月,李木興都會拿出評比記錄本,嚴格按照《新塘村“門前三包”衛生文明戶星級評比活動分值表》為村內42戶居民現場打分,分三檔(五星、四星、三星)評選“星級文明戶”,給予村民積分獎勵并用于兌換生活用品、農資農具。此外,新塘村村委對于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較好、環境衛生維持較好的村莊,給予一定的水泥、路燈等物資獎補,用于完善各自然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
藍埇自然村的“門前三包”評比積分統計表。
2024年底,村民的共同努力有了結果,17盞路燈通過村委獎補到藍埇自然村,再由村民出工出力,僅用4天時間,從前要摸黑行走的村道變得亮如白晝。回憶起亮燈的那晚,李木興說道:“大家都從家里出來看了,這種榮譽是自己爭取來的。”目前,新塘村通過鄉村建設獎補、籌工籌勞等制度,累計安裝路燈近200盞,完成村道硬化900米,成本節省約一半。不僅顯著降低了建設成本,又極大激發了村干部、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熱情。
新塘村村民自覺踐行“門前三包”。吳秒衡攝
“在污水處理設施選址的時候,藍埇自然村小組長和村民就提出是否可以利用地勢的高低落差建一個肥水取水點,沒想到一試還真行!”新塘村“兩委”干部彭科維告訴記者。于是,即使在污水處理這樣專業的領域,也不再是政府大包大攬,村干部、村民也都化身“土專家”,全過程參與村內污水資源化處理的前期規劃與后期管護。據了解,新安鎮政府和駐茂名化州新安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申請155萬元資源化處理項目,目前,全村已完成中心、藍埇、壽眉埇、茅園、象山、鶴垌等17個自然村的污水資源化處理改造,并建立“網格員+村民”共管機制,定期開展管網巡查,確保長效運行。
文明鄉風便在這村民家門前的三尺責任地中孕育,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新塘村的每一個人。“現在各自然村都開始積極謀劃,爭著‘要’項目。”彭科維說道。村民們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改善村莊的出行條件和生活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外出的村民在新塘村的治理中,也沒有缺席。在名為“下大田角基金會”的微信群里,40多名外出村民在群內時刻關注、參與著家鄉的變化。這個微信群的組建者正是下大田角自然村的小組長麥忠平,他表示,外出的年輕人和社會賢達都很積極,每人每月自愿捐款30~50元,用于翻新村內的景觀橋、籃球場等公共設施和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的資金保障。
沒有政府大包大攬,新塘村以村莊清潔為小切口,通過“門前三包”、積分制、鄉村建設獎補機制等,讓村民們輪流參與村莊保潔工作,共同維護村莊環境衛生,如今的新塘村,不需聘請專職保潔員,門前“責任田”轉化為美化村容的自覺行動,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
新塘村探索出村民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模式。吳秒衡攝
視頻/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李瑞雪 張璠
策劃:洪繼宇 蘇曉璇 肖婉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