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7月15日,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在長春順利召開。
大會以“新質引領 智創未來”為主題,邀請政府有關部門領導,清華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等專家,以及吉利、嵐圖汽車、江汽集團、一汽集團、長城汽車、東軟睿馳、法雷奧、地平線、芯馳科技、京東科技、領充、瑞聲科技、中興微電子、幾何伙伴、奧動新能源、東馳新能源等整車和供應鏈企業代表參會。
長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春達,吉林省商務廳副廳長張貴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長春市貿促會會長陳德智,百瑞國際會展集團董事長韓葆霜等出席會議。
長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春達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風起云涌,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世界汽車格局正在深度調整重塑,唯有開放合作、協同創新,才能贏得未來。長春市正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設立100億元汽車產業專項基金,出臺覆蓋全產業鏈的支持政策,以一汽為核心,在“三電”、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關鍵領域不斷尋求突破。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中國已實現電動化換道超車,智能化方面終端市場先行,產業生態日趨豐富。當前核心任務包括兩個階段目標:2025年至2030年,加速普及輔助駕駛,擴大用戶基礎,培育智能駕駛文化。同時他強調,我們的目標不能只放在低階技術的普及上,要快速提出L3及更高等級自動駕駛的發展目標,率先實現L3及以上技術應用的國家和企業將占據關鍵優勢。結合企業動態判斷,2030年及之后兩三年,或將是 L3、L4 從試點走向規模化應用的窗口期。
本次主論壇分上下午兩場,分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車百智庫研究院院長師建華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智能網聯研究院特聘專家趙澤生主持。
01
專家洞見,解鎖技術突破與產業航向
會上,專家代表們分享了各自在智能汽車關鍵領域的創新理念,為產業發展提出新思路。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強指出,目前智能汽車安全技術主要沿著兩條路徑推進:一是規則驅動,具備邏輯清晰、可解釋性強的優勢,但面臨泛化能力弱、難以覆蓋長尾場景等瓶頸;二是數據驅動,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泛化性,但存在“黑箱”屬性、難以溯源、對極端場景識別能力不足等問題。兩種路徑各有優劣,均難以單獨支撐智能駕駛向更高等級演進。為突破關鍵技術瓶頸,他提出“認知驅動”路線,融合人類類腦認知與知識經驗的啟發方式,通過感知—認知—決策三大環節打通規則與數據的融合通路,實現系統在復雜交通環境中的準確感知、深度認知與安全決策。
哈爾濱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國家卓越工程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提到,隨著充電系統電壓向1000V乃至1500V邁進,碳化硅等寬禁帶功率器件逐漸成為主流,但也帶來封裝熱失控、系統成本高等問題。在電機技術路線上,當前主流是永磁同步電機,特斯拉也已從感應電機轉向永磁方案。他強調,電動化+清潔化是國家長期戰略目標,電驅動系統作為核心零部件必須實現自主可控。推動“四化”發展,即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是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智能化時代,企業競爭力重心遷移至智能和AI能力。未來汽車成本中機械占比將由70%降至30%以下,電子與軟件占比將達到70%,智能化和成本成為購車決策的首要因素。他認為,智能化企業發展可分三個階段:利用AI輔助研發和管理;生產智能化產品,如AI汽車;轉型為AI底層企業,打造系列AI產品。
吉林大學教授盧蕩表示,智能底盤是智能汽車控制的關鍵技術之一,未來智能輪胎及其域控制軟件將成為軟件定義汽車的重要基礎。其中輪胎作為汽車與路面接觸的唯一部件,駕駛員的所有操控指令均通過輪胎與地面的相互作用產生輪胎力,進而改變汽車運動狀態,因此輪胎是底盤的核心,輪胎力是汽車運動的根本原因。
02
車企論道,多元技術路線錨定智能化
整車企業代表則分享了各自在技術路線選擇、品牌升級與生態構建上的實踐,展現了新能源智能汽車的多元化發展路徑。
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盧放認為,在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的大背景下,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競爭格局日益復雜。中國汽車產業如何突破低水平競爭,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應堅持技術創新,實現從“比拼參數”到“創造價值”的跨越;堅持管理創新,實現從交易關系到伙伴關系的跨越;堅持品牌創新,實現從單次消費到長期信賴的跨越;堅持開放創新,實現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的跨越。
江汽集團控股公司董事、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表示,汽車產業正處于多技術創新變革與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發展階段。傳統汽車的大門加速關閉,但新汽車、新生態、新價值鏈也在加速呈現,中國車企迎來進軍高端的絕佳時機。江淮汽車自2019年與華為達成全面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在研發、供應鏈、制造、銷售服務等全價值鏈環節進行深度融合。尊界品牌便是典型實踐:江淮與華為組建超5000人專屬研發與交付團隊,并聯合打造尊界超級工廠。此外,江淮聯合227家頂級供應商,構筑全球一流供應鏈生態,推動超豪華智能新能源領域的突破。
一汽研發總院副院長兼九章平臺CEO周時瑩提出,隨著AI大模型快速進化,車載應用從傳統軟件定義汽車轉向“AI定義汽車”。2024年以來,座艙和智駕系統幾乎都默認接入AI模型,但其對底層芯片、OS架構及應用層兼容性提出了巨大挑戰。目前,多數整車廠還未完全實現軟硬件絕對分離。此外,在資本趨緊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企業轉向具身智能。智能汽車作為“人形機器人”的早期形態,在嵌入式系統、神經網絡與AI連接基礎方面具備天然優勢。
長城汽車智能駕駛副總工程師逄淑一提出,作為最早布局端到端技術的主機廠,長城從開發初期就錨定 “端到端+無圖” 技術方案,推出端到端組合駕駛輔助大模型SEE。該模型采用 “數據驅動+模型安全+安全策略兜底” 模式,在端到端大模型基礎上,通過增加安全評估網絡和人工規則進行安全仲裁,保障系統安全;同時,VLA模型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復雜路況的語義理解與耦合強化學習能力,生成更擬人的駕駛策略,優化駕駛體感。
03
供應鏈共探,新質重構與生態協同
供應鏈企業作為產業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分享了各自在技術賦能與生態協同方面的思考。
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CTO杜強表示,過去半年,AI對整個汽車行業、汽車體驗以及汽車核心競爭力的影響重大。針對“AI是否顛覆或重構傳統整車OS”的疑問,他認為AI對汽車系統是增量構筑,而非替代。中國的軟件供應鏈在底層操作系統領域已成長成熟,具備快速適配芯片和電子電氣架構的能力,滿足車企高速迭代需求。AI技術賦能下的軟件開發效率大幅提升,工具鏈和半自動化開發幫助降低門檻,提高人效。
法雷奧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認為,當前汽車行業面臨多重關鍵趨勢,除新能源電動化和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外,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與個性化視覺元素(如車燈)也愈發重要。車燈已不僅是照明工具,更是設計與信息交互的重要載體。所有這些技術背后,軟件正成為定義汽車的關鍵力量。
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認為,智能駕駛類似手機基站,技術復雜但終局難形成差異化,核心是 “快速迭代”。但他提醒,產業周期中需平衡降本與技術迭代,行業尚未成熟,過度降本會犧牲用戶體驗和安全性,應通過技術迭代(如算力提升)推動體驗升級。
芯馳科技MCU產品線總經理張曦桐表示,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智能座艙和車控芯片國產化率成為重點。近年來,車企積極自發采用國產芯片,推動國產化進程明顯提速。供應鏈關系正在重構,越來越多的本地芯片企業參與到整車設計早期階段,與主機廠、Tier 1聯合定義產品、共同開發,以滿足快速迭代和高質量要求。
領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周強認為,車網互動有利于緩解新能源汽車規模化帶來的電網壓力,保障電網穩定;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納,推動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降低新能源汽車使用成本,加速市場普及推動儲能產業升級,完善新能源產業鏈支撐能源互聯網建設,助力 “雙碳” 目標實現。當前車網互動仍處于商用初期,但正加速向場景化、系統化、平臺化發展。園區級能源系統將成為車網互動落地的關鍵場景。
瑞聲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學京表示,隨著智能座艙的快速演進,車載聲學正在從“聽覺系統”轉變為構建“第三空間”的核心技術支撐。聲學系統不再僅是“聽得見”,而是關乎人車交互體驗、主動安全乃至生態協同的底層支撐。
上海幾何伙伴智能駕駛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張顯宏認為,當全天時全天候的安全智駕從豪華車特權走向國民標配,新質生產力方能實現高端技術的全民普惠化。“視覺+4D成像雷達”異構信息融合感知技術路徑的軟硬件一體解決方案將不斷提升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安全性能,讓更多平價乘用車與商用車享受更安心、更穩定的駕駛體驗,加速推動中國智能駕駛普惠安全時代的到來。
2025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質發展論壇不僅是一場思想盛宴,更展現了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的革新活力與多元路徑,為推動技術協同創新、強化生態整合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論壇動態及嘉賓觀點將陸續通過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官方渠道發布,敬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